鄉村旅游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產業引擎和重要抓手,借助產業融合度高、關聯性強、輻射面廣的特點,在推動農村三產融合、促進鄉村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助力貧困地區精準脫貧方面,發揮出了不可替代的優勢。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推動更多要素資源向鄉村集聚,是后脫貧攻堅時代實現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接軌的重要手段。
鄉村旅游的高質量發展需要政府、企業、村民、游客的共同參與,在價值共創機制下形成通力合作的治理框架。在推動鄉村旅游發展的各方力量中,民營企業是一支不可忽視的生力軍。截至2019年底,我國民營企業數量已超過3000萬家,民營企業的市場主體地位日益凸顯。2020年8月,農業農村部等8部門認定的1542家國家重點龍頭企業中,82%為民營企業;全國9萬家縣級以上龍頭企業中90%以上為民營企業。民營企業作為鄉村旅游發展的中堅力量,在政策和市場的同頻共振下,應充分發揮統籌協調的主導作用,努力開拓鄉村旅游發展的新格局。
打通鄉村旅游脈絡
民營企業是鄉村旅游資源對接市場的橋梁,提供的各類旅游產品是連接鄉村和游客的紐帶。鄉村旅游的突出特點在于游客直接走進鄉村,體驗鄉村環境風貌、感受鄉村生活氣息,實現與鄉村的近距離接觸。游客深入鄉村才能在旅游體驗中進行消費,旅游消費的過程也是鄉村旅游產品和服務進入市場的過程。除旅游產品和服務的供給之外,民營企業發揮市場化的組織運行機制和專業化的平臺技術優勢,通過企業資本、產業模式、市場營銷及品牌塑造,實現鄉村旅游發展模式的創新,促進鄉村旅游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在此過程中,民營企業在成本控制和市場經營方面的優勢,促進鄉村與企業形成旅游開發的聯結機制,改善鄉村旅游的供需水平,助力培育鄉村旅游發展的良性生態。
民營企業具備一定的資源統籌與協調能力,能夠助力打通鄉村旅游脈絡。通過協調村民和游客,統籌企業資源、政府政策和市場要素,充分發掘鄉村旅游的各項價值,實現綜合效益的最大化。民營企業組織結構的扁平化和經營方式的靈活性決定了其能夠對游客需求、產業環境及政策導向作出快速反應,因地制宜盤活鄉村各類資源,滿足多樣化的市場需求。
民營企業收益分配的靈活性和自主性,能夠及時將鄉村旅游發展的紅利惠及村民。民營企業以中小型企業為主。這有利于企業更加充分地深入鄉村、貼近村民,從而密切與村民的聯系和交流,在鄉村旅游發展中與村民形成價值共同體。民營企業通過興辦合作社、成立合資企業等形式推動鄉村旅游資源的開發,吸納大量農村富余勞動力就業,將村民納入利益聯結機制中,發揮帶動村民共同富裕的作用。
盤活鄉村旅游資源
民營企業在鄉村旅游中能夠有效盤活鄉村各類潛在旅游資源,提升鄉村自主造血功能。鄉村自然環境、土地作物、農舍院落、村規民俗都是潛在的旅游資源,能夠在鄉村旅游中形成核心吸引力。現實中,不少旅游資源稟賦突出的鄉村由于缺乏資源開發與轉化意識,豐富的旅游資源被閑置甚至隨著村莊的合并、搬遷、空心化而逐漸被廢棄。一些沒有進入保護名錄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民俗,隨著社會變遷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甚至走向消亡。民營企業通過參與鄉村旅游,盤活了鄉村潛在的旅游資源,在文化傳承、遺產保護、生態建設等方面,激發了鄉村自我造血的內生動力。在此基礎上,借助企業的紐帶作用不斷引入外來資源,促進城鄉要素流動,形成人才、資金、技術、信息等要素資源向鄉村集聚的良性互動局面。
以鄉村旅游業為支點實現鄉村三產融合提升,為鄉村振興提供堅實的產業基礎。民營企業通過發展鄉村旅游業,將鄉村一二三產業有機串聯起來,形成三產融合發展的格局,增強鄉村產業的集聚度。位于青島市嶗山區的涼泉理想村就是民營企業鄉伴文旅集團參與鄉村旅游、推動三產融合的成功案例。鄉伴文旅集團運用文化引領、旅游帶動、產業融合的開發策略,短時間內將衰敗不堪的涼泉村打造成鄉村旅游的標桿,逐步走出一條生態振興、綠色賦能的鄉村治理新路徑。作為民營企業的鄉伴文旅集團通過盤活涼泉村集體的閑置房屋院落,統一規劃利用,引入文化、旅游等多元業態,激活了沉寂的鄉村旅游資源,同時帶動了蔬菜種植業、農產品加工業、觀光采摘業、藝術創意產業的興起,走上了三產融合發展的新路子。
助力民營企業鄉村旅游建設
民營企業日益成為鄉村旅游發展的主力,企業的提質增效和轉型升級將為鄉村旅游的發展提供強勁動力。企業堅持以鄉村旅游產業為核心,產業鏈、供應鏈、消費鏈不斷優化升級,提升了民營企業發展的專業化和品牌化水平,在此基礎上形成鄉村旅游產業集群。通過項目合作、區域共建等方式推動民營企業的改革創新和不同企業間的協同發展,探索民營企業數量和質量上“雙量并進”的成長路徑,從而增強民營企業在鄉村旅游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優化市場布局。
利用政策紅利杠桿,為民營企業參與鄉村旅游發展營造廣闊空間。鄉村旅游作為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近年來備受政策關注,從整體規劃到路徑實施、從設施配套到產業布局,基本形成了多層次、全覆蓋的政策體系。其中涵蓋了對參與鄉村旅游的民營企業的支持。2014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國務院關于促進旅游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首次明確提出加大對小型微型旅游企業和鄉村旅游的信貸支持。此后,國家幾乎每年都會出臺鄉村旅游發展相關的政策,不乏對民營企業在鄉村旅游建設中的支持。如2020年9月,農業農村部對第8434號建議答復時表示,鼓勵支持民營企業到鄉村投資興業,加強民營企業的政策創設。相關政策的密集出臺和不斷完善激活了鄉村旅游市場要素,增強了民營企業參與鄉村旅游發展的信心和動力。民營企業應把握政策優渥的絕好時機,充分利用政策紅利形成的杠桿效應,進一步開拓鄉村旅游發展的版圖。
維護鄉村旅游多元價值
民營企業通過投資、招商、運營、管理等環節深度參與鄉村旅游開發,在創造經濟效益的同時,也應維護鄉村未來的可持續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抓住鄉村旅游興起的時機,把資源變資產,實踐好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民營企業通過資源轉化帶動了鄉村脫貧致富,首先為鄉村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經濟基礎,同時企業應借助鄉村旅游的外溢效應,在創造旅游產業價值之外,直接或間接帶動農業、農產品加工業和其他服務行業的民營企業積極發揮組織協調和產業聯動作用,以鄉村旅游發展為紐帶,有效串聯起其他產業,實現不同產業門類的協同和多元價值的迸發。
民營企業保護鄉村生態環境、打造全方位生態保護格局。生態環境的好壞直接決定了鄉村旅游發展的成敗,而鄉村地區由于地理位置、基礎設施、技術手段等條件的限制,在生態環境保護上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和特殊性。民營企業在開發鄉村旅游時應堅持新時代企業公民意識,在開發環節注重鄉村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利用,同時引導培育村民生態賦能鄉村旅游開發的思路,多方監督和規范游客行為,形成以企業為核心、村民為主線、游客為主力的全方位生態保護網絡。
維護鄉土文化傳承,推動鄉村文化建設。特色的民風民俗和農耕文化是鄉村最深沉的文化底色,也是吸引民營企業參與鄉村旅游開發的核心要素。優化民營企業對農耕文化、鄉土文化以及地域特色文化的挖掘方式,在“探尋—喚醒—重塑—傳承”機制中不斷優化企業行為,摸索最優開發路徑。在打造本土鄉村文化開發模式的同時,企業應合理協調外來游客與鄉村本體的關系,巧妙引導游客有機融入鄉村文化中,形成適宜現代社會的新鄉土文化,促進鄉土文化要素和社區環境要素的融合提升,延續鄉村發展的原生力量。
(本文系青島市社會科學規劃項目“青島市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路徑研究”(QDSKL1901007)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中國海洋大學國家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