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A股上市公司回購熱情高漲。8月3日,凱萊英發布公告,擬斥資4億元至8億元回購公司股份,回購股份將主要用于后續實施股權激勵等。
據Wind資訊數據統計,截至8月4日,年內已有878家A股上市公司回購股份,同比增長23%;回購總額達678億元(備注:文中回購額均指已實施完成部分),相較于去年同期有所減少。
《證券日報》記者進一步梳理發現,與往年相比,今年回購市場呈現出一個新特點:戰略性新興產業公司異軍突起,數量同比增幅超7倍。這背后反映出科創板、北交所公司擴容速度加快,同時也體現出相關公司對于穩定的管理團隊和核心人才的重視。
戰略性新興產業公司回購意愿強
去年同期(2021年1月1日至8月4日),格力電器與美的集團兩家公司期間回購金額分別為169億元、123億元,合計292億元,占當期總額的33%。與之相比,今年回購多集中在“十億元級”規模。Wind資訊數據顯示,今年回購金額超10億元的公司共9家,合計回購金額達145億元,數量及金額同比增幅分別為50%與20%。
“今年實施股份回購企業數量大增的原因在于二級市場股價調整。受內外部環境因素共同影響,A股市場整體表現較為疲軟。在對公司基本面及未來發展有信心且有足夠現金的情況下,更多企業愿意通過回購股份向市場傳遞積極信號,用于股權激勵,且實現穩定股價的作用。”沙利文大中華區合伙人兼董事總經理陸景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今年股票回購市場的另一個顯著特點則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公司快速崛起。據Wind資訊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實施股份回購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公司共有93家,相較于去年同期的11家,同比增幅達745%。分產業來看,新一代信息技術(39家)、生物(17家)、高端裝備制造產業(15家)產業公司數量居前;結合板塊來看,前述93家公司主要集中于科創板(63家)與北交所(18家),二者合計占比87%。
與之相應的是,實施股份回購的科創板與北交所公司數量增長迅速。相關數據顯示,上述878家公司中,63家為科創板公司,同比增長688%;自去年11月份北交所開市后,年內也有18家北交所公司拿出真金白銀回購股份。
陸景分析稱,根據今年上交所發布的監管新規,允許上市公司用超募資金回購股份,拓寬了企業回購股份的資金來源,受到了更多科創板公司及戰略性新興產業公司的偏好。
“科創板、北交所更多代表了戰略性新興產業。目前科創公司處在高速發展階段,擁有穩定的管理團隊和優秀人才事關企業長期穩定發展,因此大多數公司會選擇通過回購股份進行股權激勵等方式留住人才。”北京陽光天泓資產管理公司總經理王維嘉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北京南山投資創始人周運南對記者表示,回購股份用于實施股權激勵計劃,有利于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建立健全公司長效激勵約束機制,吸引和留住優秀人才,充分調動公司核心團隊的工作積極性,增強公司的核心競爭力,提升公司的整體價值。
主板企業仍為回購主力軍
與此同時,今年回購市場也延續了往年的兩大主要特征:主板公司依然擔當主力軍,回購公司仍高度集中于醫藥生物、電子、計算機三大行業。
Wind資訊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分板塊來看,586家主板公司回購金額552億元,數量及規模占比分別為67%與81%,占據絕對主力位置;從行業來看,實施股份回購的公司主要集中于醫藥生物(108家)、電子(98家)、計算機(89家)三大行業,合計295家,占總數量的34%。
陸景分析稱,上市公司在考慮是否啟動股份回購的時候通常會考慮兩個最重要的因素:一是公司股價在二級市場的表現,二是公司是否有充足的現金流。相對較低的股價表現更加驅動優秀的主板企業啟動回購,從而向投資者傳遞對公司未來發展充滿信心的信號。
陸景進一步表示,從現金流的角度來看,主板企業通常在規模和體量上更大,優秀企業并不會被低迷的股價影響正常發展,且擁有更充足的現金流,為公司的股份回購提供基礎條件。因此,主板企業仍然是回購的主力軍。
王維嘉表示,近一年的時間里,醫藥生物、電子、計算機三大行業板塊出現較大幅度的下跌,多數公司股價處在低位。同時,這些行業的不少細分領域具有高技術壁壘屬性,通常會運用股權激勵等方式來維持核心團隊的穩定。(本報記者 邢 萌)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