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工業是國家安全重要基石,始終與祖國命運緊緊相連。1955年1月15日,黨中央審時度勢,高瞻遠矚,做出了發展中國核工業的偉大戰略決策。2015年,在中國核工業創建6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核工業是高科技戰略產業,是國家安全重要基石。要堅持安全發展、創新發展,堅持和平利用核能,全面提升核工業的核心競爭力,續寫我國核工業新的輝煌篇章。”
60多年來,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中國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中核集團)幾代核工業人艱苦創業、開拓創新,推動我國核工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實現了一系列自主重大跨越,構筑了完整的核工業體系,形成了更高水平的核工業創新鏈和產業鏈,提升了我國核工業的資源整合利用水平和整體國際競爭實力,增強了我國的大國底氣。
從第一塊鈾礦石到“兩彈一艇”
鈾,是自然界能找到的最重的一種金屬元素,帶有放射性具有較長半衰期,被用作原子彈、氫彈以及核電站的核燃料。把天然鈾礦精煉為核燃料的濃縮鈾,要比從沙里淘金更難、更復雜。
1954年10月,地質工作隊在廣西采集到了中國第一塊鈾礦石,并被帶到北京。毛澤東、周恩來得知后十分高興,表示要親自看一看鈾礦石。1955年1月15日,這塊鈾礦石進了中南海,受到毛澤東等中央領導研觀。同一天,毛澤東主持召開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作出了建立和發展我國原子能事業的戰略決策。毛澤東拉著時任地質部副部長劉杰的手說,我們要發展原子能,這是決定命運的事。
中國核工業就此發軔。正是從這一天開始,中國邁出了走向新興核大國至關重要的第一步,揭開了我國核工業發展的偉大歷史篇章。
如今,這塊被譽為中國核工業“開業之石”的石頭,完好地保存在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成為共和國核工業起步發展、不斷壯大的歷史見證。
在第一次創業時期,第二機械工業部黨組堅決貫徹執行黨中央關于發展我國原子能事業的一系列指示,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大力協同”的方針,以原子能工業建設和“兩彈一艇”(原子彈、氫彈和核潛艇)研制為中心,把國家安危和原子能事業發展放在第一位,以高度責任感和事業心,忍辱負重、殫精竭慮、奮勇拼搏,帶領核工業全體黨員和職工戰勝了創建初期嚴重物資匱乏、科研生產條件簡陋、生活環境惡劣的困難,渡過蘇聯毀約停援和三年困難時期難關,排除干擾,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原子能工業體系,成功研制了“兩彈一艇”,確立了我國核大國地位。
在為“兩彈一艇”驚世偉業奮斗的過程中,無數研制工作者以身許黨,以身許國,默默奉獻,用自己的智慧、青春、熱血乃至生命,孕育了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勇于登攀的“兩彈一星”精神內核,鑄就了“兩彈一艇”的不朽豐碑。他們身上展現的忠誠、執著、樸實的鮮明品格永遠激勵著后人前進,他們的事跡和貢獻將永遠寫在共和國史冊上,譜寫一曲曲“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的不朽贊歌。
錢三強是我國原子能科學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他婉拒導師約里奧·居里夫婦的挽留,在茫茫大海上顛簸一個月零八天后回到闊別11年之久的祖國。在祖國需要的時候,以錢三強、王淦昌、鄧稼先、朱光亞等“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為代表的科學家,毅然放棄國外優厚的科研生活條件,懷著對國家民族的一腔熱忱,沖破重重阻撓,義無反顧回到祖國,詮釋了“科學雖然沒有國界,科學家卻是有祖國的”錚錚誓言。
“我要調動工作了,今后恐怕都照顧不了這個家。”在接受研制原子彈歷史重任的那天晚上,鄧稼先對妻子說,“我的生命就獻給未來的工作了,做成了這件事,我的一生都會過得很有意義,就算死了也值得”。他義無反顧走進茫茫大漠荒灘,銷聲匿跡整整28年。1985年他終于回來了,此時已是一位61歲的白發老人,一位癌癥晚期病人!1986年7月29日,鄧稼先離世,臨終時留下最后一句話——“死而無憾!”
郭永懷,被稱為中國核武器研制初期的三大臺柱之一,也是我國近代力學奠基人之一。他說:“我們這些人早在回國的時候,就把名啊利啊放在一邊了。”在一次試驗中,他發現一個重要線索,為此他乘飛機急于趕回北京,不幸遭遇空難。當人們費力地將他與警衛員的身體分開時才發現,那只裝有絕密資料的公文包竟安然無損地夾在他們胸前。郭永懷和他的警衛員,為了即將升騰的“蘑菇云”,用這種極為壯烈的方式為國捐軀。在郭永懷犧牲22天后,我國第一顆熱核導彈爆炸試驗取得成功。
彭士祿一生做了兩件事,作為中國首任核潛艇總設計師,設計了“深海利器”核潛艇;作為總指揮為中國建設了第一座大型商用核電站。這兩件事都掀起了“核巨浪”,改變了中國核動力的發展格局。“只要祖國需要,我愿意貢獻一切。”是他生前最后的誓言,也是他一生的寫照。
在中國核工業科技館,學習時報記者看到新中國放射化學奠基人楊承宗的兩張聘書:一張是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續聘通知,上寫:聘期從1951年10月1日至1953年9月30日。年薪555350法郎。另一張是1951年12月,楊承宗剛回國時的聘任通知書,標明每月工資小米1000斤。這就是我國科學家作出的選擇。
除了這些科學家,還有當年在草原和戈壁灘上默默奉獻的眾多普通建設者。他們來自五湖四海,都懷著舍家為國的情懷。核工業大多數單位地處深山老林、荒漠戈壁,自然環境、工作生活條件都很差。特別是三年困難時期,缺乏基本物質保障。周恩來在一次中央軍委會議上,臨時變更會議主題,為原子彈基地募集糧食。聶榮臻從各大軍區和地方調撥一批黃豆、魚、肉、蔬菜等副食品給研制“兩彈”的科技人員,被人們稱贊為“科技豆”“科技魚”“科技肉”。這些食品,領導、機關人員都沒吃,統統送給科技專家和科技人員,保證他們的身體健康,爭取早日拿出“爭氣彈”。
那是一個創造奇跡的時代,讓世界重新認識了中國,也讓世界真正聽到了中國的聲音:1964年10月,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7年6月,第一顆氫彈試驗成功;1970年12月,第一艘核潛艇順利下水。
鄧小平曾這樣評價:“如果六十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
從第一座核電站到“華龍一號”
1991年12月15日,浙江省海鹽縣秦山鎮雙龍崗,隨著指揮人員“并網發電”一聲令下,電源開關閘門按下,一股強大的核電流瞬間涌入國家電網,標志著我國自行設計、建造和運營管理的第一座核電站——秦山核電站首次并網發電,投入運行。這一刻不僅宣告了中國大陸無核電歷史的結束,也令我國成為繼美、英、法、俄、加、瑞(典)之后,世界上第七個能自行設計、建造核電站的國家。
被譽為“國之光榮”的我國第一座核電站秦山一期核電站,由中國核工程建設領域“王牌軍”的中核集團完全自主設計與建造運營,實現了中國大陸核電零的突破。
進入20世紀80年代中期,中核集團開啟第二次創業,貫徹“保軍轉民”的方針,走上“軍民結合、以核為主、發展核電、多種經營”的道路。各級黨組織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一系列重要指示,義無反顧地投入到國民經濟建設主戰場。
“華龍一號”是我國具有完整自主知識產權的第三代核電技術。它帶動了從鈾資源勘探、開采、核燃料加工,到核電設計、施工、建造運營,再到核技術應用以及乏燃料后處理的全產業鏈創新,是中核集團實力更加雄厚、活力更加彰顯、勁頭更加強勁的標志。“華龍一號”總設計師、全國最美科技工作者邢繼帶領團隊奮戰16年,堅守“要向世界證明中國的實力一點都不差”“我們要靠自主創新去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電技術,成為一個核電強國”的信念,開展了數十項重大課題的科研攻關,攻破一個又一個首堆工程風險。2021年1月30日,“華龍一號”全球首堆中核集團福建福清核電5號機組投入商業運行。“華龍一號”是國家名片和民族品牌,體現了國家意志和民族精神,蘊含著核工業自立自強的理想追求。
快中子反應堆是世界第四代先進核能系統的主力堆型,代表了第四代核能系統的發展方向,對核能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我國快堆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徐銤,秉承“一生只干好一件事”的信念,帶領團隊經50余載接力堅守,實現中國實驗快堆首循環試運行。2020年7月31日,中國實驗快堆功率試驗階段調試試驗全部結束,標志著中國實驗快堆第一個堆芯循環周期試運行任務順利完成,為后續從調試階段轉入運行階段奠定了堅實基礎。中核集團在福建霞浦開展的示范快堆工程,成為我國核能戰略“三步走”的關鍵環節,是新時代我國核工業發展的標志性工程。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是當今世界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大科學工程。如果項目取得成功,人類將有望獲得幾乎用之不竭的能源。核聚變等離子體溫度達到了1億度,為了突破用什么“容器”來承載核聚變的問題,中核集團用10多年的努力牽頭研發了“第一壁”,使我國在相關技術上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中核集團以關鍵技術的突破為ITER裝置建造作出了貢獻,同時為中國自主設計建造聚變堆奠定了基礎。ITER組織總干事畢戈說:“我們很高興找到了高素質的、積極的合作伙伴來完成這項工作。”
老一輩核工業人的初心與堅守已沉淀成金,而總有人正年輕。昨天,我們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今天,我們鑄就國之重器,打造國家名片。
今天,中國建立了核基礎研究以及鈾地質勘探、鈾礦采冶、鈾純化轉化、鈾濃縮、元件制造、核反應堆設計、后處理等完整的核科技工業體系,躋身世界前列。
今天,中國核工業正在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向全世界展現核工業全產業鏈實力,目前與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科技經貿關系,正在商談核電及鈾資源、核燃料、核技術應用等核工業全產業鏈合作。
今天,核能已成為我國能源多元化供應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為調整能源結構、建設美麗中國作出了積極貢獻。中核集團自北向南建成了田灣、秦山、三門、福清、昌江五大核電基地。截至2021年6月底,中核集團在運核電機組共24臺,裝機總量2250.9萬千瓦,機組各項性能指標均處于良好水平,納入WANO(世界核電運營者協會)指數統計口徑的22臺機組(其余3臺新投產),有18臺機組取得滿分100分,排名世界第一。
經過不懈努力,我國核工業自主掌握了10萬、30萬、60萬直至百萬千瓦級核電技術,取得了以自主三代核電“華龍一號”為代表的一批重大創新成果,實現型譜化、批量化、規模化發展,天然鈾生產、核燃料研制、核技術應用等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為建成核工業強國第三次揚帆起航
60多年來,我國核工業的管理體制先后經歷從三機部、二機部、核工業部、核工業總公司到中核集團的歷史變遷,完整的核工業體系始終保存在中核集團并不斷得到新的發展,為核工業的發展壯大奠定了重要基礎。按照歷史脈絡,我國核工業的發展大致可以劃分為“三個30年”。
第一個30年,從1955年到1985年,白手起家完成了創業,建立起完整的核科技工業體系,成功研制“兩彈一艇”,打下核電發展基礎。
第二個30年,從1985年到2015年,以核電為標志,向市場化邁進;研發“華龍一號”,實現三代核電自主化;打造國家名片,核電走出國門。
第三個30年,從2015年到本世紀中葉——新中國成立100周年的時候,將努力實現“建設先進的核科技工業體系,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集團,推動我國建成世界核工業強國”的“三位一體”奮斗目標。
完成第三個30年的奮斗目標,歷史性地落在中核集團上。繼第一次創業成功研制“兩彈一艇”,讓中國人民挺直腰桿子,第二次創業將重心轉移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主戰場,開創我國核能與核技術應用的新紀元之后,我國核工業面臨第三次起航。
當前,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正處于“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上,中國核工業迎來了自“兩彈一艇”以來最為重要的戰略機遇期。
從第一塊鈾礦石到國家安全重要基石,從國之光榮到國家名片,從大國重器到中國方案,從央企責任到大國擔當,我國核工業自1955年1月創建以來,始終將國家利益放在首位,將自身置于國家安全和發展的大局之中。
“建設先進核科技工業體系、打造一流集團,把我國早日建成核工業強國,這是新時代核工業人的初心使命。”2019年,新年伊始,集團公司黨組書記、董事長余劍鋒代表新一屆黨組向全系統吹響了沖鋒號角,開啟了新時代核工業人奮發圖強的新征程。
中核新一屆黨組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將筑牢國家安全重要基石、助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為第三次創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戰略引領,加強系統謀劃,著重體系能力建設,發布中核集團新時代發展戰略,提出到2020年進入世界500強,到2035年基本實現“三位一體”奮斗目標,再到本世紀中葉實現世界一流,全面引領核工業發展。
一張藍圖繪到底,勾勒出從當下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的宏偉藍圖。新一屆黨組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根本遵循,發揮黨組把方向、管大局、促落實的領導作用,堅決扛起強核強國的使命擔當,堅持一個支部一面旗、一名黨員一盞燈,大力加強執行力建設,調動一切力量在重大科研生產主戰場攻堅克難,以高質量黨建引領和保障高質量發展。在黨組帶領下,17萬核工業人,把握“兩彈一艇”重要戰略期,勇往直前、闖關奪隘。基于60多年發展的濃厚積淀和多年來關于科技創新、產業發展、人才建設、企業文化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革舉措,中核集團初戰告捷,作為世界首家核工業企業成功進入世界500強陣營,實現新時代發展戰略第一步。
科技興核,打造創新發展最強引擎。科技創新是核工業立業之本。我國由核大國邁向核強國,離不開強大先進的核科技支撐。中核集團始終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實施科技興核戰略。“兩核”重組后,中核新一屆黨組繼承60多年來的創新傳統,守望初心使命,將建設符合中央戰略部署、國家核工業發展要求的先進核科技創新體系作為由跟跑到并跑、領跑實現跨越發展的根本動力,著力搭建以集團公司為核心、整合國內核領域創新資源的“小核心、大協作”的科技創新體系,構建新時代核工業一體化戰略能力,走在科技創新最前沿,打造新時代核工業創新發展的最強引擎。
產業壯核,構建四梁八柱最強支撐。企業之所以能夠基業長青,還在于堅持高質量發展。“兩核”重組以來,中核集團成為國內唯一、世界上少數幾家擁有核工業完整產業鏈的企業集團,產業協同優勢進一步凸顯,整體競爭力進一步提升。中核以高質量發展為引領,持續推進管理領域改革創新,不斷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以“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方式,將建設世界一流企業作為推動我國建設成為核工業強國的另一重要支撐,更好地肩負起國家核工業主力軍的重任。
人才強核,夯實跨越發展根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正在興起,人才競爭是一切競爭的根本。踐行核工業的初心使命,落實中核集團新時代發展戰略,全面提升核工業的核心競爭力,實現我國從核大國到核強國的目標,關鍵在于人才的聚集,核心是人才作用的發揮。當前,中核集團立足建立集聚人才的體制機制,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讓各類人才的創造活力競相迸發、聰明才智充分涌流的良好氛圍正逐漸形成,廣大干部員工干事創業的激情已經被激發、戰斗力明顯增強。
文化興核,筑牢新時代核工業精神支柱。企業文化是企業發展的根基和精神動力。中核集團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以黨內政治文化引領企業文化建設,黨組班子團結協作、奮發向上,以自身工作效率、工作作風的轉變,帶動集團政治生態朝著“山清水秀”的方向邁出堅實步伐,得到了職工群眾的肯定。
邁上新征程的中國核工業人意氣風發,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堅持科技自強自立,以“強核強國、造福人類”為己任,大力傳承弘揚“兩彈一星”精神、“四個一切”核工業精神和“強核報國、創新奉獻”新時代核工業精神,不斷匯聚起建設核工業強國的磅礴力量,以優異成績慶祝建黨100周年,為奪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吳微 李步前 王奇志 羅俊鋒 楊阿卓)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