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在中國城市沉浮錄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有沒有發現,每個時代都會造就幾座星光熠熠的城市:重工業化時代,蘇聯援建一汽,長春成為名揚海外的“東方底特律”;大基建時代,房地產造就佛山“家電之都”的美名,讓“有家就有佛山造”響徹中國;入世后的產量出海時代,東莞這座“外貿之城”登頂為“世界工廠”,幾度締造“東莞堵車,全球缺貨”的城市傳奇;
……
2024年,“不出海,就出局”的口號響徹全球,站在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中國企業又掀起一輪新的出海浪潮。
這是一個全新的大出海時代。而這次,歷史將機遇砸向了共和國的嬌女——全國唯一一個實現“海上絲綢之路”和“陸上絲綢之路”無縫銜接的樞紐城市廈門。
在這里,無數供應鏈服務企業云聚,與廈門一起助力更多中資企業,參與全球產業鏈、價值鏈,實現國際化的2.0版本。
一個繞不開的問題是——供應鏈服務出海,何以廈門?
廈門!廈門!?
廈庇五洲客,門迎四海萬頃濤。
作為華夏文明伸向海洋的一塊跳板,今時今日的廈門,不負“國家大廈之門”的名號,在真正意義上通過海陸空全方位開放發展,織就一張密密麻麻的國際交通樞紐網,實現“通洲達海”。
比如,“陸絲”和“海絲”在這座樞紐城市實現了無縫對接,通達全球46個國家和地區135座港口的“絲路遠帆”與“鋼鐵駝隊”由此相遇,讓全球資源、產能、市場緊密相連,中國經濟的大海與世界經濟的汪洋進一步融匯。
在海上,廈門首開的“絲路海運”航線已經成為知名品牌,屢屢被寫進國家重要文件。目前,全國122條以“絲路海運”命名的航線中,廈門港擁有60條命名航線,今年1-7月,共開行1177艘次,完成集裝箱吞吐量136.23萬標箱,同比增長16.77%。
此外,廈門還在不斷用科技加持物流,從智能集裝箱讓全程物流可視化,到不斷自我加壓將海運時間減到最短,再到全球首個第四代自動化碼頭的誕生……2024年第一季度全球港口連通性指數(PLSCI)排名中,廈門港位列第11位。
廈門,在成為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的道路上已經越走越遠。
另一邊,運行9年之久的中歐(廈門)班列也從無到有、從有而優逐漸做大,如今已拓展至7條運行線路,輻射13個“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30多個城市,為日本、韓國、東南亞貨物打通了聯通歐亞腹地的國際物流通道,讓“海絲+陸絲”互聯互通加速推進,構建起陸海內外聯動的開放新格局。
不僅僅是打開陸海的想象空間,向海而生的廈門也在拓展物流的上限,瞄準藍天之上,積極打造全球航空貨運樞紐。
目前,廈門的航線網絡已遍布6大洲43個國家的192個城市,未來廈門還將加快推進翔安機場、廈金大橋(廈門段)等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促進物流網絡優化升級。
而伴隨著外部環境的變化,自貿區廈門還在通過種種創新改革,不斷探索新的可能性,將供應鏈的效率不斷拔高。
比如,全國供應鏈運營龍頭企業建發股份、中國首家按現代企業制度運行的航空公司廈航,以及國內領先的跨境電商基礎設施服務商縱橫網絡,三者強強聯手,成立了商周航空物流有限公司——集航空貨運、現代倉儲、供應鏈管理、跨境電商運營于一體的現代物流綜合服務商。在航空貨運業務方面,現已開拓運營國內外航線超400條,通航國內134個城市、國際77個城市及地區。
在中國正加速融入和重塑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布局的當下,這一新企業的成立正當其時。一個國際國內雙循環節點城市,正在多方助力下隱隱然成型。
《劍橋中華民國史》曾斷言,近代廈門乃是“‘海上中國’的一個焦點”。那么,當代中國的大出海時代,廈門仍是“供應鏈中國”的焦點。
不僅如此,這座城市除了在物流等“硬聯通”方面下足功夫,同樣在營商環境與出海服務等“軟聯通”上盡可能做到妥帖——
搭平臺。今年,廈門發布廈企出海行動公共品牌“2024 BRAND XIAMEN鷺行天下”,并與環球資源簽訂戰略合作備忘錄,通過線上線下一攬子舉措助力廈門企業鏈接全球產業要素,構建跨境出海綜合服務新體系;
擦招牌。廈門出臺了支持AEO企業擴容提質的21項激勵措施。AEO(經認證的經營者)企業,指的是獲得海關高級認證的企業。作為國際貿易的“金字招牌”,AEO企業可以獲得更多便利,例如產品優先送檢、碼頭優先裝卸等“VIP”待遇,通關速度更快、通關成本更低。而得益于官方的推動,當前廈門全市AEO企業數量較年初75家增加1/3,外貿貢獻度提升6%。
強支持。廈門市設立了供應鏈協作基金,為符合條件的供應鏈企業提供融資支持。截至目前,該基金規模100億元,為企業提供2%融資成本的資金支持。
當一個城市同時擁有了先天優勢和后天努力后,自然而然會培育出肥沃的產業土壤。
比如,大批供應鏈服務企業從當地長出、壯大,自發增添了出海生態體系的豐富性。
作為中國第一批全國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示范城市,廈門不僅僅獨占中國供應鏈服務行業4大金剛的3個席位,更坐擁12家全國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示范企業。
不僅僅是龍頭齊聚,放眼整個廈門供應鏈服務生態,中小企業同樣一片生機勃勃:截至目前,廈門供應鏈相關企業總數已超2.3萬家,2023年銷售額實現了4萬億的突破。
這些企業可以幫助貿易企業完成采購、物流、倉儲、分銷、金融等一系列復雜環節。這也意味著,廈門擁有很強的商貿聚集能力,以及服務能力。
事實也確實如此。在廈門的第三產業增加值中,含法律、會計、稅務、廣告、咨詢、會議展覽在內的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已經從2000年的2%增加至2021年的10%,在具體細分類目中增速最快。
廈門與這些企業,正在形成一股出海服務合力。
生而全球化時代
為什么今時今日,廈門在新發展格局中顯得尤為重要?
就在前幾天,九八投洽會期間,“2024供應鏈創新大會”分論壇——由國內供應鏈龍頭企業廈門建發主辦的”2024出海高峰論壇”剛剛落下帷幕,超千位來自學界、產業界的高規格嘉賓云聚于此,為中國企業如何在這個“生而全球”的新時代穿越周期而建言獻策。
金句種種,良策萬千,只為中國企業能夠更好地融入全球產業鏈。
畢竟,2024年,“不出海,就出局”的中國企業敘事,又迎來了新的歷史節點。
前段時間結束的高層會議上,首次出現一個關鍵詞“反內卷”,即防止“內卷式”惡性競爭。反內卷”的終局推演,也指向外面的星辰大海。
而當你仔細留意,就會發現我們已然迎來了一個截然不同的新出海時代——
從本地生產、全球銷售,以產品出口為主的中國企業出海1.0時代,到全球生產、全球銷售、全球供應鏈的中國企業出海2.0時代。
換句話說,我們從“產量出海”,進一步發展至“產能出海”時代。前者,是讓中國成為“世界工廠”,后者是讓中國在全球分布式再造“世界工廠”。
《供應鏈攻防戰》作者林雪萍在論壇上,用了兩個極具代表性的現實,點明了當前的嚴峻形勢:
一是,從2023年開始,墨西哥成為美國的第一進口國;
二是,從2005年至今的20年,中國的對外出口國占比中,東盟俄墨等經濟體,占比從不足10%上升到21%,上升勢頭極為兇猛。
在這背后,是中國各類生產要素成本提升,以及外部地緣政治格局急劇變化,企業們不得不向外求一條發展的新路,去往政策更友好、成本更低廉的地方。
舉個例子,今年智谷趨勢在越南走訪的時候,就發現在中國生產的電視機出口到美國是11.4%關稅,而越南出口到美國只要3.9%,低了7.5%。這7.5%的關稅成本,作用在數千元的消費電子產品上,已足夠讓中企出海變成一筆有利可圖的生意。
這也不難理解,為什么印度、越南等地平行供應鏈一路瘋長,屢屢重演改革開放時中國東南沿海的工廠盛況。
一組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大陸在越南的直接投資只有3億美元,2023年則達到44億美元,增長了1366%。
用林雪萍的話來說,“以“分布式工廠”為代表的全球化2.0,供應鏈必然是高度復雜型的,而不再是以前我們看到的一個中心,然后衛星圍繞著中心的方式去運轉。”
吳曉波在論壇上更是一針見血,“這屆企業,生而全球化。”
已出海的自有征途漫漫,未踏上旅途的則躁動不安。艾媒咨詢調查數據顯示,分別有29.5%、39.4%的大、中型企業已實施出海戰略,28.9%的小型企業有布局出海的計劃。
海外“再造一個中國”,成為必然。
時代呼吁的供應鏈服務企業
但是,通過海外建廠形成“產品、技術、人才、管理”的全產業鏈輸出,背后阻礙之大,絕非常人所能想象——
陌生的海外市場、不熟悉的語言文化、不同的法律體系和貿易規則、知識產權問題、物流渠道建設,甚至是本地化人才建設……
稍不留心,如“浮萍”般個體出海的中國企業,可能就會變成當地的“散財童子”,抑或鎩羽而歸。畢竟,“合規只是全球化第一步,本土化才是全球化的盡頭”。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參照四十年前日本企業大出海時期,就是采取“打包出海”的方式。昔日在海外大殺四方的優衣庫,其戰功赫赫的出海歷程背后,就有三菱商事提供專門的物流供應鏈支持。
畢竟,供應鏈的一頭,連著原材料,一頭連著用戶,中間通過信息流、資金流、物流、制造商和銷售網絡組成一個生態系統。這個生態系統,至關重要。
遠眺中國企業大出海時代,也需要多兵種協同出海,以形成系統性合力。合力背后,則需要更大的龍頭級力量牽引。
深耕供應鏈服務多年的廈門,就深諳這一道理,其孕育出的多家供應鏈服務企業巨頭,已經幫助為不少企業在海外落地扎根中資企業“出海”護航。
以建發股份為例,這家深耕黑色金屬、有色金屬、礦產品等主要大宗商品鋼鐵、漿紙、汽車、農產品、消費品、能化、礦產、新興行業等領域的供應鏈企業,其服務已經輻射全球超170個國家和地區,并在一個個成功案例支撐下,成為不少企業出海的首選。
早在10年前,有企業揚帆出海,將國內視為相對落后的鋼鐵產能落地距離廈門接近三千公里距離的馬來西亞,這就是著名的“馬來西亞聯合鋼鐵項目”。
馬聯鋼項目一期總投資超14億美元,體量極大。因此,其最大的難題就是快速實現全球市場銷售,以消化產能。在這個過程中,難題一一浮現:
缺少專業化的國際銷售團隊,鋼鐵國際貿易流程復雜,就連與貿易商、下游中小客戶交易過程中,馬聯鋼在國際市場面臨市場價格、收款與履約等風險。
發現沒有?企業出海投資,最大的難題并非落地生產,相反,它恰恰只是一切難題的開端。
對此,有著多年跨境供應鏈運營經驗的建發集團旗下昌富利(廈門)公司,成為了馬聯鋼出海的合作伙伴。其依托全球布局優勢,迅速調用物流、信息、金融、商品、市場五大資源,對馬聯鋼出海項目采取了關鍵的四步:
以銷定產。動態分析全球市場供需狀況,幫助馬聯鋼制定價格與運營策略,引導貨物流向需求量更大的國家和地區;
客戶管理。依據需求類型對下游客戶進行分級分類,通過定制化客戶服務方案,幫助馬聯鋼實現收益最大化;
物流管理。充分發揮跨境物流管理能力,動態調撥庫存,規劃高效的運輸方案,幫助聯鋼提高全球訂單的交付效率;
金融賦能。針對境外業務產生的金融需求,依托建發股份的國際化平臺優勢,整合多種金融工具,幫助聯鋼節約近五成的跨境融資成本,降低收匯風險和匯率風險,提高運營資金使用效率,創造商品流通收益之外的金融增值。
通過這一整套量身定制的全球供應鏈服務方案,馬聯鋼很快取得投產計劃中的經濟效益,成為東南亞最具競爭力的鋼鐵廠之一,全球客戶數超300家。
這個出海案例,是建發股份“LITF”供應鏈服務平臺的一個生動寫照。
具體而言,這個供應鏈服務平臺能為客戶提供以“物流(Logistics)”“信息(Information)”“金融(Finance)”“商務(Trading)”四大要素為基礎的、定制化的供應鏈運營服務,比如資源整合、物流規劃、庫存管理、風險控制、線上交易、成本優化、供應鏈金融、信息咨詢等等。
也只有通過如此全套服務,在新的大出海時代,企業才能進入本地的分銷和零售渠道,成為商權的主導者。
而類似像建發這樣的龍頭企業,在廈門,一共有三個。出海合力,在這座城市體現得淋漓盡致。
《供應鏈攻防戰》作者林雪萍進一步指出,當前的供應鏈正在變得越發割裂,這個時候非常需要供應鏈服務企業這種“武林高手”,幫助供應鏈這一全球經濟的“經絡”重新鏈接,打通“任督二脈”。
眾所周知,每個世界500強企業都是中國城市的一面鏡子。廈門的三家“世界500強”企業,均為供應鏈服務企業。
這三家巨頭,也一舉占據中國供應鏈服務四巨頭的三個席位。2023年,廈門供應鏈“三劍客”的總營收超過1.5萬億元,相當于整個希臘的經濟體量。
坐擁三大供應鏈服務巨頭企業,以及與生俱來的地理、政策與外貿優勢,得天獨厚的廈門,正在成為中國企業出海版圖上的重要一極。
結語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
今時今日的中國企業出海浪潮,或許是人類自工業革命以來全球范圍內規模最大的一次制造業產能轉移。
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無數企業主奔涌向海,也讓廈門緩緩將其盡數托舉,共同拉開出海的帷幕。
至此,鷺島展翅,面朝湃浪,歡送五洲客。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