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部:
近日,筆者在一家頗有創新實力的民營企業采訪時,企業負責人袒露心聲:如今民企的經營環境和發展勢頭越發向好,但在科技創新方面,民企與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依然面臨門檻高、難度大、成果少等問題。如何突破體制機制障礙,為民企在更高層次、更廣范圍參與科技創新大開方便之門,值得各方深入思考,積極探索,形成合力。
充分發揮市場在科技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調動產學研各環節的積極性,形成共促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工作格局。在“產”的環節,民企充分競爭、直面市場、善于應用,對創新需求把握準、反應快,在“學”與“研”的環節,高校、科研院所實力雄厚、人才富集,科技創新力度大、成果多。若能充分調動各方積極性,將有利于匹配優勢資源,形成化學反應,促進更多科技創新成果涌現、轉化。
改革開放40多年來,民營企業的綜合實力特別是科技創新能力得到極大提升,民企已是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是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載體,是推動科技體制改革的重要方面。以民企研發投入為例,《2023研發投入前1000家民營企業創新狀況報告》顯示,研發投入排名前1000位的民營企業研發費用占全國研發經費投入的40.14%,占全國企業研發經費支出的51.75%,1000家民企中通過自主開發與研制掌握關鍵技術的有897家,民企自主研發強度和研發能力不容小覷。但毋庸諱言,多數民營企業在科技創新上也面臨著資金投入少、創新人才少、參與重大成果少等問題。
有鑒于此,科技創新必須用足、用好民營企業的力量。記者在采訪中感到,要以問題為導向,以需求為抓手,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更好調動高校、科研院所積極性,為民企更多參與科技創新添磚加瓦。
政府當好“中間人”的角色。一方面,民企與高校、科研院所間,存在著一定程度的信息不對稱,政府可以更加全面、更加及時地掌握民企所需和高校、科研院所所有,并在兩者之間進行高效的信息匹配。另一方面,政府還可通過制定科學、合理、規范的引導政策,鼓勵民企與高校、科研院所開展科技創新深度合作,為科技成果轉化、技術難題攻關創造積極政策環境。
高校、科研院所發揮好“合伙人”的作用。健全完善民營企業長效參與科技創新的體制機制,對民營企業開大門、開方便之門。聚焦產業、市場迫切需求、具有共性的技術難點,吸納有意愿、有條件、有實力的民營企業一道攻關、一同答題。通過產學研結合、技術創新聯盟等模式,攜手民營企業積極探索“需求—研發—轉化—反饋”的全流程運行機制。
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民營企業是科技創新的關鍵主體,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參與者,也必將成為新質生產力的有力推動者。期待各地政府相關部門更好激發民企科技創新活力、動力與潛力,進而形成強大合力,在基礎前沿研究、戰略高技術領域跨越、創新驅動引領高質量發展、科技體制改革等方面不斷取得新的成績。
記者胡文鵬于長沙
2024年6月29日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