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氣價格史無前例的暴漲,讓歐洲這個冬天不太好過。
歐洲洲際交易所數據顯示,相較于去年年中約6歐元的價格,近期天然氣價格已經飆升10倍以上,價格創下歷史新高。隨著能源價格一路飆升,歐洲電價也飛速上漲。有分析預測,這場能源危機可能向全球擴散。
能源供應涉及經濟社會發展與民生,容不得半點閃失,構建新型電力系統必須堅守的底線就是要確保安全供應。在尋求向清潔能源加速轉型的時期,更需要突出安全且可負擔的能源供給的重要性。
歐洲能源儲備水平降至歷史低位,氣價電價暴漲引發民眾抗議,多家企業因成本壓力宣布停產
經歷了去年的寒冬和今年的酷暑,歐洲能源儲備水平降至歷史低位。歐洲天然氣基礎設施協會數據顯示,當前,歐洲區域性天然氣庫存僅為滿負荷水平的74.7%,為十多年來最低水平,冬季能源儲備亟待補充。
面對能源短缺危機,市場價格反應異常激烈。當地時間10月6日,英國天然氣批發價格達到400便士/撒姆,創下歷史新高。歐盟天然氣價格也連續數月上漲,據路透社10月8日報道,作為歐洲基準天然氣期貨的荷蘭TTF天然氣期貨價格已較今年1月上漲了400%。
能源危機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其中電力行業受到的影響最為顯著,電價暴漲令各國政府與消費者措手不及。
當前,英國每兆瓦時電價已漲為285英鎊,同期相比上漲幅度達到700%,創下自1999年以來的最高紀錄。西班牙電價自去年12月以來上漲兩倍,德國上漲50%。業內人士警告稱,歐洲各個國家都將努力應對前所未有的電力行業危機。
隨著北半球即將進入寒冷的冬季,能源需求不斷增加。如果能源價格持續上漲,今冬可能會有數千萬歐洲家庭因無法負擔取暖費用而陷入“能源貧困”。國際能源署警告說,在即將到來的冬天,歐洲可能面臨寒流、意外停電等各種形式的“壓力測試”。
近日,法國不斷上漲的電費和汽油價格引發民眾不滿。10月2日,大批抗議者在巴黎游行示威。有示威者表示,不斷上漲的電費和汽油價格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了壓力。
“一旦我們支付電費,剩下的生活就成了大問題,寒冷的季節即將來臨,我們需要在屋子里取暖。如果你去貧困地區看看,就會發現人們正在受苦,沒有人開暖氣,因為他們付不起電費。”示威活動組織者讓·克里斯蒂安·瓦倫丁說。
高耗能行業扛不住能源價格上漲帶來的成本壓力,已有多家鋼鐵、化工品、食品加工企業表示能源價格的上漲將擠壓利潤,甚至因成本壓力宣布減產或停產。英國數家大型化肥生產商宣布減產,而由于英國食品行業在食品加工、保鮮、屠宰等環節依賴化肥生產商提供的二氧化碳,英國食品行業官員說,如果不解決二氧化碳短缺問題,該國將面臨食品危機。
目前,歐洲各國政府正在積極采取行動,降低這場危機造成的影響。據報道,英國正考慮向能源供應商提供救助性貸款,而西班牙政府則發布了一項限制零售能源價格的法令。
疫情影響、氣候條件不利、能源需求增加……多重原因導致歐洲“氣荒”
歐洲為什么鬧起了“氣荒”?專家分析稱,一方面,近期多國的經濟在解除防疫封鎖后逐漸恢復,加上北半球進入秋冬季節,取暖和照明等能源需求增加;另一方面,受少風、干旱等不利氣象條件影響,歐洲今年的風力水力發電量遠遠低于平均水平,令本就不充足的能源儲備“雪上加霜”。
“一般來說,夏季是天然氣的淡季,往年都是有儲氣的,但是今年夏季由于全球性的高溫天氣,民眾的制冷需求也在增長,而氣象條件導致風力減弱,歐洲各國的綠電有些跟不上,只能上氣電,因此夏季動用了儲備氣,秋冬勢必就會需要注氣。”中國石化經濟技術研究院調研室主任羅佐縣告訴記者。
天然氣被視為從傳統能源向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轉型的“過渡燃料”。在全球努力減少煤炭、增加清潔能源使用之際,各國對天然氣愈發依賴。今年4月,德國天然氣消費量比去年同期水平高出了60%;目前,英國85%的家庭取暖依賴天然氣,一半發電能力也要靠天然氣。
歐洲的天然氣主要依靠從俄羅斯進口。每4個歐洲家庭就有1個使用來自俄羅斯的天然氣。而俄羅斯自身對天然氣的需求也在增長,出口歐洲的氣源多多少少受到影響。“就全球而言,歐洲與亞洲‘爭氣’是今年天然氣銷售領域的一大特點。需求旺盛,產量沒有增長,自然導致價格上揚。”羅佐縣表示。
他認為,疫情初期不少油氣勘探開發項目延后或關停,去年甚至一度出現了負油價的異常現象,嚴重打擊了投資者的積極性。而目前隨著各國經濟復蘇和民眾生活需要,需求又出現了快速增長,這種供需關系的失衡導致了當前的危機。
歐洲的氣候政策本身也在推高歐洲的能源價格。熱電廠原本可以在使用天然氣和使用煤炭之間進行轉換,不過使用煤炭需要購買碳排放許可。今年以來,在歐洲削減碳排放許可證數量改革的推動下,歐盟碳排放配額價格已經達到了創紀錄的水平。碳排放的高成本,進一步助長了天然氣價格。
眼下的能源危機,引發歐洲各國對于能源轉型的討論。有人將危機歸咎于歐洲能源轉型“步子邁得太大”。匈牙利總理歐爾班近日就將能源價格上漲歸咎于歐盟為實現碳中和而采取的氣候政策。巴黎政治學院能源與氣候研究專家布羅斯則表示,過于激進的能源轉型會造成嚴重的能源儲存缺失。如果同時不具備靈活調節的能力,就可能加劇“能源貧困”現象與社會階層之間的緊張關系,進而反噬到能源轉型的進程。
也有人認為,本次能源危機正是由于轉型還不到位,國際社會應該更快地推動能源轉型。歐盟委員會主管氣候變化事務的副主席菲拉斯·提摩曼斯表示,石油和天然氣市場變化無常的正確反應,應是“保持甚至加快向更多可再生能源過渡”,“而不是放慢這一步伐”。
可再生能源供應體系在極端天氣下可能“失靈”,發電后的儲能問題依然有待突破
在羅佐縣看來,對當前全球能源市場的情況無需過分擔心。從資源的基本面來看,天然氣的儲量還是充足的,如俄羅斯、美國依然是傳統的資源大國,沙特、伊朗、阿爾及利亞等新型資源潛力國,尚未深度開發。
“我相信,目前這些暫時的困難,會引發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對行業進行調整,最終供需兩端會趨于平衡狀態。”羅佐縣說。
羅佐縣認為,“供應穩定”和“可持續”是能源安全的基本內涵,“在此基礎上,追求更高層次的能源獨立,避免國家能源供應受制于人,可以說是各國共同的政策管理目標和追求。”
自疫情蔓延后,世界發展綠色低碳經濟的共識愈發高漲,碳中和逐漸成為各國的共同追求。羅佐縣表示,碳中和帶給能源行業的巨大沖擊是:提升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而可再生能源很多時候依托本土。這意味著,該國對域外能源依賴程度的下降,從而從供需基本面上改善該國的能源安全水平。
能源安全很大程度上可以用能源的對外依存度衡量。目前,我國原油對外依存度超過了70%,天然氣對外依存度超過40%。
歐洲的油氣資源自上世紀70年代起開始走下坡路,日本和韓國本是油氣資源缺乏國家。由于本身能源自給能力不足,歐洲屢受俄氣斷供類似事件困擾,日本和韓國則長期遭受油氣亞洲溢價之苦。為有效解決這些問題,歐洲、日、韓一方面開辟多元化油氣供應渠道,一方面大力發展綠色可再生能源力求能源供應自保。
不過,今年以來,風電、太陽能、水電等可再生能源在美國、歐洲和亞洲未能填補削減化石能源使用所帶來的能源缺口。被寄予厚望的可再生能源供應體系,為什么在極端天氣等外部因素襲擾下,出現了失靈?
在能源轉型過程中,當風能和太陽能供電不足時,該地區的供電量便易受較大影響。特定情況下,“出不上力”是各國可再生能源共同的尷尬。比如云南因今夏干旱,水力發電不足,使得本應輸往廣東的電力供應隨之短缺。再如去年底美國得州,極寒天氣不僅凍住了發電風機葉片,同樣凍住了煤電企業的供水通道,也影響到了天然氣的管網輸送。有研究指出,目前全世界電池生產商5年多的電池產能僅能滿足東京全市停電3天的電能,可再生能源發電后的儲能問題依然有待突破。
面對現實,各國不得不通過以煤炭、天然氣為原料的火電應對現實電力供應不足。為應對危機,英國近日宣布重啟一家早已關停的煤炭發電廠。“回歸火電折射出可再生能源供應體系能力建設方面有欠缺,穩定性不夠。”羅佐縣指出。
能源安全不容有失,必須貫徹落實“三新一高”要求,立足國情妥善處理好發展和減排、當前和長遠的關系,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提升能源安全保障能力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趨勢。讓我們攜起手來,秉持生態文明理念,站在為子孫后代負責的高度,共同構建地球生命共同體,共同建設清潔美麗的世界!”
10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以視頻方式出席《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領導人峰會并發表主旨講話強調,我們要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使綠水青山產生巨大效益。
“十三五”時期,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能源發展取得明顯成效。不過,從我國的能源結構來看,以煤炭等化石能源為主的火力發電依然是目前發電的主力。水電、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發展迅速,但暫時難擔重任。
2020年,我國能源消費總量約49.8億噸標煤,化石能源占比超過80%。數據顯示,我國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占比超過40%,然而發電量只占總發電量的27.3%。尤其是風電和光伏發電,裝機容量占比接近25%,但發電量占比不足10%。
按照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在“雙碳”目標下,降低煤炭在一次性能源消費中的占比,發展可再生、清潔能源已成為能源結構轉型中的必然要求。不過,規模如此巨大的化石能源消費,意味著任何“躍進”式的“換賽道”都會導致社會生產和生活用能的供應問題。
有專家認為,本次歐洲能源危機,與歐洲各國存在“一刀切”“運動式”減碳不無關系。“從思路上說,一定是先保障能源安全,再推進綠色低碳改革。現實會令歐洲各國有所觸動,雖然不會導致綠色低碳改革停滯,但是下一步,在方法路徑上多一些備選方案,多一些柔性的管理應對措施,還是不意外的。”羅佐縣說。
在中國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學深地科學與綠色能源研究院院長謝和平看來,我國的資源稟賦和現階段經濟社會的發展實際,決定了短期內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仍離不開煤炭。即使全面實現了碳中和,我國仍需要煤炭作為電力調峰、碳質還原劑和保障能源安全的兜底能源。同時,碳達峰、碳中和也為行業提質增效提供倒逼機制,創造了時間和空間。
“過去很多年,煤炭企業發展新能源基礎弱,也沒有動力、決心,碳中和目標倒逼煤炭企業主動發展新能源,進入新能源主陣地。可以充分發揮煤礦區優勢,以煤電為核心,與太陽能發電、風電協同發展,構建多能互補的清潔能源體系,將煤礦區建設成為地面-井下一體化的風、光、電、熱、氣多元協同的清潔能源基地。”謝和平說。
“總體來講,碳達峰、碳中和進程將是煤炭行業轉型升級乃至顛覆式發展的過程。因此,碳達峰、碳中和對煤炭行業而言,絕非只是艱巨的挑戰,更是難得的歷史機遇。”謝和平說。
能源安全事關發展安全、國家安全,不容有失。現階段我國工業化城鎮化深入推進,能源需求不可避免繼續增長。必須貫徹“三新一高”要求,立足國情,妥善處理好發展和減排、當前和長遠的關系,統籌穩增長和調結構,深化能源領域市場化改革,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提升能源安全保障能力。
“要科學有序推進實現‘雙碳’目標,還必須付出長期艱苦卓絕的努力。”羅佐縣說。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