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天、第34天、第35天,A股市場成交額已經連續35個交易日超過萬億元。這讓投資者感到既興奮又有點擔憂,興奮的是A股市場的結構性機會此起彼伏,擔憂的是連續的萬億元成交額會不會帶來副作用。筆者對此持樂觀態度,因為現在的A股市場已經較國務院金融委提出“提升市場活躍度”的2020年4月7日發生了很大變化。概括來講,這些變化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資本市場深改創新取得成效,境內外投資者入市積極,帶來大量交投資金,市場活躍度明顯提升。
2020年4月7日,國務院金融委召開的第二十五次會議對資本市場提出的要求之一是“放松和取消不適應發展需要的管制,提升市場活躍度”。在之后舉行的“5·15全國投資者保護宣傳日”活動上,證監會主席易會滿表示,提升市場活躍度,既包括促進交易更加活躍,也包括吸引更多投資者特別是機構投資者入市。
當年6月份,創業板改革并試點注冊制落地,其中交易制度改革為提升市場活躍度創造了條件,比如上市前五日不設漲跌幅限制,個股漲跌幅擴至20%,新股上市首日即可作為兩融標的。這些措施在提升市場活躍度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再加上監管層為吸引境內外長期資金入市而進行的改革,滬深主板、創業板、科創板的成交量都以目視可見的幅度在增加。
對于投資者和資金的引入狀況,中登公司的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4月末,投資者數量為1.65億,結算凈額3.51萬億元,到今年7月末,投資者數量增長至1.90億,結算凈額達到5.40萬億元。這兩組數據的對比為萬億元成交額做出了很好的注解。
此外,投資者數量的多樣化,新技術的使用,讓A股不再對量化交易、高頻交易感到陌生。但這些新型交易工具的兩面性很突出,既可以增強市場流動性、提升定價效率,又存在容易引發交易趨同、波動加劇、有違市場公平等問題。易會滿在9月6日召開的2021年第60屆世界交易所聯合會(WFE)會員大會暨年會上就提出了新型交易方式的監管問題。
其次,上市公司質量顯著提高,股市成為居民增加財產性收入的重要場所。
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是近年來監管層重點推進的工作之一。去年10月份,國務院印發《關于進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的意見》,對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做出了系統性、有針對性的部署安排。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的成效已初步顯現。
以今年上半年上市公司業績為例:滬市主板公司近九成實現盈利,八成凈利潤同比增長,半數以上增幅超過30%,與2019年同期相比,營業收入增長20.22%,歸母凈利潤和扣非后凈利潤分別增長11.58%、13.17%,業績重回新冠肺炎疫情前的增長軌道;深市公司八成實現盈利,逾八成營業收入規模擴大,逾六成凈利潤實現增長,實現平均營業收入33.78億元,平均凈利潤2.54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3.09%、41.52%,已恢復至疫情前水平。
上市公司現金分紅規模連續三年突破萬億元,即便在受疫情沖擊的2020年,上市公司現金分紅也達到1.3萬億元。A股市場的財富效應可見一斑。
第三,上市公司數量穩步增長,流通市值增幅超過50%。
從滬深交易所官網查詢的數據顯示,2020年4月7日,深市上市公司為2222家,流通市值18.90萬億元,股票平均市盈率25.72倍;同期,滬市上市公司有1649家,流通市值28.50萬億元,平均市盈率13.8倍。到2021年9月6日,深市上市公司增至2495家,流通市值升至29.61萬億元,股票平均市盈率31.67倍;同期,滬市上市公司增至1977家,流通市值42.22萬億元,平均市盈率17.74倍。
這也就是說,在17個月的時間里,滬深上市公司家數增加了15.52%,流通市值增加了51.54%。
水漲船必然高,上市公司多了,流通市值多了,投資者多了,資金多了,市場環境好了,成交量自然也就上去了。
“萬涓成河”,這是描繪A股市場成交額連續突破萬億元規模最準確的詞語。資本市場改革的深化,帶來的是環境的優化、優質上市公司群體的增加、交易機制的改變、境內外資金的流入等,這“涓涓細流”匯聚后的結果就是成交額進入萬億元量級的新階段,市場各方要主動適應這種新變化。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