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潺潺,鳥語花香。走進海南生態軟件園,樹林掩映之下,許多建筑都安裝了“帽檐”。建筑師欒虎子解釋,這種大角度遮陽體系設計,讓部分區域不需要接入空調,“只為減少哪怕‘一度電’的消耗”。
綠色低碳發展,從“一度電”開始。近年來,海南不斷探索環保節能的發展模式,努力控制碳排放。
——提前規劃布局,“減碳”成為新時尚。
建筑物頂部鋪滿光伏板、玻璃“曬太陽”就能發電……在海口市江東新區,一批高科技環保設施在施工現場陸續“上架”。
“我們要求企業入駐前簽訂碳排放協議,嚴格實行低碳發展。”海口江東新區管理局規劃統籌部副部長鞏玄遠說,根據園區規劃,“近零能耗”的綠色建筑,后續將一律通過清潔能源獲得電能,滿足日常基本用電需求。
2021年,海南不但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碳強度下降目標,還完成了全國碳市場第一個履約周期配額清繳工作。
——調整能源結構,建設“清潔能源島”。
優化能源結構是實現低碳發展的路徑之一。在洋浦經濟開發區,當地淘汰的老橡膠樹等生物質材料,被收集加工轉化為工業用蒸汽,作為驅動力和熱能輸送到入駐企業。園區熱力供應商洋浦新奧能源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介紹說,這種“綠色”熱力如今已成為園區內不少企業首選,解決了長期自建鍋爐“耗能高、碳排放量大”等問題。
近年來,海南以建設“清潔能源島”為契機,努力加快能源轉型步伐:嚴禁新增煤電,安全發展核電,有序布局風電、氣電、光伏電,一批清潔能源項目相繼建成。海南電網公司還開辟了從島外購買“生態電”的新路徑,不斷擴大省外清潔電力輸入規模。
2021年,海南清潔能源裝機比重達70%,高出全國平均水平23個百分點。
——發揮海洋優勢,發掘藍碳潛力。
5月31日,海南首單藍碳生態產品成功交易。通過企業購買,海口市三江農場紅樹林修復項目近5年產生的3000余噸碳匯量正式“變現”。
藍碳,是指由海洋生態系統吸收和存儲二氧化碳而產生的“藍色”碳匯。作為擁有豐富藍碳資源的海洋大省,海南提出在海洋碳匯研究上開展攻關。
今年初,海南國際藍碳研究中心、海南國際碳排放權交易中心相繼掛牌和獲批設立。
記者走訪發現,如今綠色低碳發展已成為海南自貿港各建設領域的共識,“減碳”也實現了環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統一。2020年至2021年,海南GDP兩年平均增長7.3%,位居全國前列。(記者 柳昌林 王暉余 陳凱姿 海口報道)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