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碳”目標下的企業領導力
時間:2021年9月24日16:00
地點:凈月益田喜來登酒店凈月宴會廳2廳
會議內容:
朱思捷:各位嘉賓下午好,現在的活動正式開始。各位領導、嘉賓大家下午好,非常歡迎能夠出席我們雙碳目標下的企業領導力,我是來自于落基山研究所的朱思捷,非常容幸落基山研究所能夠與中國企業聯合會共同支持這次活動的主辦,這周正好是正逢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碳中和目標的一周年。在各個省市級分別出臺碳中和、碳達峰的工作方案,或者正在制定過程當中。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在做一些非常積極的承諾,所以我們也是非常巧,借著這次非常好的機會,借著中國企業500強高峰論壇的機會能夠邀請到來自于國資委、各方領導以及企業代表,共聚一堂,共同談到在雙碳背景下,企業發展新的緯度和新的思考。
首先我們來有請國務院國資委科技創新與社會責任局副局長張曉紅局長為大家致辭。
張曉紅:尊敬的各位來賓大家下午好,首先請允許我代表國務院國資委科技創新和社會責任局對雙碳目標下企業領導力論壇的召開表示熱烈的祝賀。去年的9月22號,習近平總書記向全世界鄭重宣布,中國將在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是黨中央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和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長期以來,國務院國資委所監管的中央企業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認真貫徹新發展理念,積極助力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努力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發展道路,中央企業能源消費總量、碳排放總量得到有效控制,能源消耗強度碳排放強度、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下降。同時,中央企業努力向全社會共贏綠色低碳能源產品和服務,有利助推經濟社會的綠色低碳發展,在今年5月26日召開的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第一次全體會議上,韓正副總理明確指出,要發揮好國有企業特別是中央企業的引領作用,央企要根據自身青年制定碳達峰的事實方案,明確目標任務,帶頭落實產能,推廣低碳、零碳、負碳技術,這是黨中央對國有企業的殷切期望。
國資央企積極相應、迅速行動,目前國資委正在制定推進中央企業落實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指導意見,將努力發揮好國有經濟對綠色轉型升級的戰略支撐作用。加快推進國有經濟向綠色、低碳領域布局。穩步推進產業結構綠色低碳轉型,加快傳統產業低碳改造升級,發展壯大綠色低碳產業,穩步推進能源結構優化,嚴控化石能源消費,積極發展非化石能源,推動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穩步推進能源資源高效的節約利用,持續強化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的雙控,推動構建訊混經濟體系,發展資源循環型產業,穩步推進綠色低碳技術攻關和應用,力爭在綠色低碳產品、技術、工藝研發和應用方面取得豐碩成果。構建與碳達峰、碳中和相適應的投融資體系,完善企業碳資產的管理體系,積極參與構建碳排放權交易、綜合市場服務等市場機制。
企業在綠色低碳發展過程中,不斷提高領導力和行動力,將大大助力經濟社會的轉型進程。
本次雙碳目標下的企業領導力論壇,將深入探討企業在雙碳目標下的機遇、挑戰、行動方案和方向,相信通過思維的碰撞、信息的交流、各方將更好的深化共識、形成合力,共同推進雙碳目標的實現,再次,也預祝本次論壇圓滿成功。
朱思捷:我們落基山研究所作為第三方的獨立機構,其實也非常受到鼓舞,看到國資委在這方面做了這么多工作,相信未來對央國企的工作展開會具有非常多的指導意義,我們希望有越來越多的企業積極相應,在這方面作出更多的工作。下面我們有請落基山研究所的陳濟博士帶來的主旨演講。
陳濟:尊敬的張局長、各位嘉賓大家下午好,非常容幸能夠代表落基山研究所給大家做一個非常簡短的匯報,按照議程第一個圓桌會議本來在20分鐘之后舉行,但是圓桌會議的一些領導他們要去參加一個晚宴,所以我這邊沒有20分鐘,所以我非常快速的給大家介紹一下企業雙碳目標下的行動相關的,我們自己的一些思考。
我的題目是雙碳目標下的企業的機遇挑戰和行動方案,實際上分成幾個部分,第一個是我想稍微非常簡短的介紹我們落基山研究所,我們成立于1982年的非盈利組織,從成立一開始我們就把自己的目標設定為推動全球的能源轉型,一開始是朝著低碳,現在我們是改成了朝著零碳的方向轉型,所以我們是一個從成立到現在將近40年的一個非盈利組織,聚焦在能源的一個方面。我們也涉及到了能源消費、能源供給的方方面面,從建筑、交通工業、到電力部門,以及我們有很多海外的、全球的辦公室,推動全球的能源轉型,我所在的是中國的北京辦公室。
我們從進入中國以來就致力于推動能源轉型,非常容幸成為了國家能源局作為我們的指導單位,形成了一系列報告,大家一看就明白了。大概想跟大家介紹一下,我們所有的報告都是圍繞著零碳這兩個字,零碳碳中和進行開展的。落基山研究所一致致力于推動零碳,其實零碳和碳中和應該是關系非常密切的,實質上大家從這張圖上可以看得出來,中國制定政策,從低碳發展到碳達峰達峰到碳中和都是朝著零碳的方向發展的。我們認為習總書記去年9月號提出雙碳目標,也是朝著整個全球的發展趨勢邁進的。從全球的趨勢來看,目前已經有非常多的國家宣布了碳中和,要不然就是宣布了,要不然以法律的形式規定了,或者是正在走國內的法律政策程序。我們還看到一個趨勢,我們叫做以新能源為代表的全球的零碳產業正迎來臨界點時刻,什么意思呢?從歷史上來看,新的技術產品、市場占有率達到3%的時候,你被替代的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就會達到峰值,包括從馬車到汽車,煤油燈到電燈,固定電話到移動電話,基本上都有這個規律。現在我們從光伏風電也可以看得出來,至少是從發電量來說,全球的角度已經是占了市場占有率的3%-5%的樣子,我們覺得以新能源為主的新的能源供給體系的市場占有率已經超過了3%,也就是化石能源的市場占有率應該是達到了頂峰,并且會很迅速的下降。
還有我們自己觀察的全球的趨勢,化石能源的市場邏輯和產業的基礎正在被全面的顛覆,大家可能記得,去年的時候我們全球的油價,一般來說這種低油價帶來的會是未來30年有一個形的變化,就是到低谷還是會上升,由于它的供給和需求的平衡、再平衡的趨勢,但是現在有越來越多的跡象表示,這個30年的U形可能不會在未來的30年發生,由于我們剛才說的新的發展的趨勢。我們一直在倡導的一件事情就是,習大大提到2060年碳中和,實際上我們是在2019年的11月份發布了一個報告,叫做中國2050零碳圖景的分析,我們認為中國從現在到2050年實現零碳,技術上和經濟上是可行的,我們需要更多的綠色的電力,需要更多的綠氫,需要更多的封存剩余的二氧化碳,從消費側來說,意味著我們的能源消費更多的清潔能源,以清潔能源為主,替代原來的化石能源,清潔能源包括剛才說到的清潔的電氫、甚至由氫做成的合成氨,生物制,以及相關的綠色的甲醇,像這一類的新的綠色能源,以及綠色的化工原料,將會占未來的主流。
我們預測,到未來,從終端能源消費到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上有非常大的變化。非常有意思,每次我講這張圖我就會提出這點來,大家看一次能源和終端能源,現在的差距是很大,一次能源大概是50億噸標準左右,終端能源消費大概是35億左右,差距很大,按照我們的預測,終端能源消費大概是22億標煤,一次能源大概是24左右,很少,風和光相比化石燃料,煤、油的能源轉換效率大大的提高。這樣子的話,一次能源和終端能源的消費實際上是非常接近的。
未來面臨零碳的途徑,對于企業來說有哪些新的產業、新的業態、新的投資的機遇,我們也和中國的投資協會一起發布了這么一個報告。在雙碳目標下的零碳中國的投資機遇,我們也梳理了大概七大技術領域,我們的結論是,僅僅這七大技術領域的投資機會,大概有70萬億的市場。
說了這么多,聚焦在企業,今天咱們的主題是企業,聚焦在企業,其實我們已經看到了,有越來越多的企業承諾了自己的碳中和目標,零碳發展的目標,左邊這張是全球的500強他們的承諾,目前這個數字還不是最新的,目前有163個企業宣布了自己的氣侯目標;我們的企業也非常自豪,看到很多的央國企也宣布了自己的碳中和目標,脫碳的目標,也加入到了全球500強的這么一個行列來。我們再進一步的聚焦,因為時間關系我不具體的說了,再進一步聚焦,我們作為企業怎么來做脫碳這件事情?
第一步,肯定是要摸清咱們企業自己的碳排放的家底是什么樣,這是所有開展碳排放行動的第一步。我們知道,聯合國規定的溫室氣體不僅是二氧化碳,有六種,從排放的范圍來看,我們有三個范圍,直接的排放,也就是我們企業在運行、經營的過程中,直接產生的排放,以及間接的排放,主要是集中在我們購買的電力的排放。第三個就是我的供應鏈,我的上下游,特別是上游的排放,作為范圍三的排放放在了有的企業,像谷歌、很多的輕資產的企業都承諾了范圍三的排放。
如何做到第一步,我們也有相應的方法學,等會兒在我們第二個圓桌討論的時候會有真專家怎么討論怎么做碳排查,怎么幫助企業制定碳的戰略,我這里不一一贅述了,總體來說我是按照股權、控制權明確運營的邊界,就是剛才說的三個范圍。識別碳排放源,我是用能的排放、移動源的排放、工藝過程的排放還是什么,等等。最后我是用什么樣的方法來測算,這都是摸清家底所必須要掌握的。
在摸清家底之后,我們要科學的制定這么一個自己針對企業的排放目標。這里的片子只是展示給大家看一下,因為時間關系,我就不一一贅述了,但總體來說我們要有一個科學的方式,甚至需要一個統一的標準,等會兒我們的專家可能有機會進一步的介紹。
總體來說,我摸清了家底,制定了自己的目標以后,我用什么樣的方式來減排,減少自己的碳排放,總體來說,我們認為有這么幾個大的方向,一個是我要節省我們的資源,節才,比如我要做到綠色設計,資源的再回收,更多的共享的模式,以及我要更具體的數字化的物料的管理。節能,從工藝節能、管理節能、方方面面的節能;第三、低碳或者零碳原料的替代,特別是我們提到的重工業里面的用于鋼鐵、化工制造的氫能都可以替代化石能源,再往上游走,回收鋁等等,用綠色鋼鐵,比如我是一個汽車企業,對于我來說,為了范圍三的排放,我需要用綠色的鋼鐵,我需要用回收鋁來做。第四、低碳、零碳碳燃料的替代,大家可能也比較清楚,我們很多的企業關心綠電的采購,我怎么把范圍二的電力更多的變成綠電,以及其他燃料的替代。末端處理是對于部分企業,特別是碳普及這樣末端的處理。最后是碳抵消,說的通俗一點,大家說要種樹,甚至到碳市場去買,這樣的手段。
接下來我是按照每一個手段舉的例子,比如循環經濟,作為節才的這么一個手段;施奈德他們在武漢做了一個工廠,完全是把目標用在工廠的智能化,能耗降低了15%;這是蘋果,最近提出來他所有的手機都要用可再生鋁來做他的原材料;歐萊雅中國,在蘇州的零碳工廠,他是既自己有分布式發電,也采購綠電,餐廚的垃圾作為燃料,以生物制氣體代替以前的蒸汽,這是化石燃料產的蒸汽;咱們吉林也做的非常好,碳封存,這個項目在吉林。最后碳排放的交易,今年的7月16號,開始在全國開展啟動了碳排放交易的全國市場,也給很多企業在碳排放減排成本高的情況下,通過碳市場來購買碳配額,提供了更多的機會。
時間關系,我20分鐘壓縮成10分鐘,謝謝大家。
朱思捷:大家可能有關注到,前兩周發改委發布的綠色交易試點,也是鼓勵未來有越來越多的企業能夠在我們剛剛說的范圍二、三的角度,更多的來自電力方面怎么進行低碳能源替代,我們看到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政策環境的引導。下面我們開始我們的嘉賓對話環節,第一、我們希望邀請到第一線的企業談談他們在碳中和、碳達峰背景下,遇到的挑戰、機遇,所以我把舞臺交給來自于中國企業聯合會首席研究員的繆榮,繆主任會跟大家聊一聊這個方面的思考。
繆榮:大家好,剛剛張曉紅副局長為我們雙碳目標指出了政策的方向,陳濟博士也提出了很多前沿的觀點,下面是聽企業家怎么說,今天下午我們很榮幸的邀請到三位企業家,他們是中國平媒神馬集團黨委書記李毛,吉林亞泰集團總裁劉樹生、TCL科技集團首席運營官王成,請幾位企業家上臺。我們這場討論的主題還是圍繞雙碳目標下企業的挑戰機遇、以及行動的方案,我們知道,實現雙碳目標很不容易,最大的挑戰、最關鍵的環節就是能源轉型,未來我們的能源要從傳統能源向新能源轉型,我們的用能要從單一能源向能源互聯網轉型,我們將來的終端消費要更高的提升電氣化的比例,這里面,實際上沖擊最大的就是我們的化石能源,將來好多化石能源消費要被削減,面對這么大的沖擊,我想把第一個問題請教李毛董事長,作為煤炭企業的當家人,在這么大的沖擊下,您是怎么思考雙碳目標的,如何制定路線圖和行動方案的?
李毛:非常容幸參加今天下午的論壇,我是來自中國平媒神馬集團的,是河南的企業,這個企業的核心產業有三大塊,剛才咱們主持人講了,我這是一個煤炭企業,在70年代、80年代的時候,在國內和大同,在國內都是前幾名的煤炭企業。但現在,我們的煤炭通過20年的轉型,現在國內整個的排位已經下降到20位了,現在我們煤炭的產能只有4000萬。大部分都在轉型到下游產業,目前轉型塊頭最大的就是化工產業,目前的產能位居世界第三,亞洲第一,中國第一。這都是通過煤化工往下延伸的一個產業,同時近十年我們又布局碳產業,我們做材料,剛才說煉鐵和煉鋼,大家不再一次煉鋼了,目前我們做世界最先進的技術來煉鋼。硅這塊我們主要是通過煤制氫,制氫以后跟硅反映,提純硅烷,制科技硅,延伸到光伏一系列的產業,現在我們有七個機瓦的單機生產,目前我們這個企業通過這20年的轉型,煤炭領域已經通過轉型壓縮到了我們集團整個的營業收入不足20%,80%都在化工、都在新能源材料這塊。應該說,今天讓我來談一下對雙碳目標下企業如何轉型,我感覺稍微輕松一點,可能跟別的煤炭企業比起來我們走的比較早、轉的比較深。
但就這我們的壓力也很大,目前我們企業初步核查,現在我們每年排放1650萬噸,加上我們尼龍板產生的氧化亞淡,直排的二氧化碳接近6000萬,這相當于什么概念呢?咱們國家的工業領域全年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就是100億噸左右,我們一家企業貢獻量不是很大,一年億,但是我算了一下,我們排放6000萬噸,幾乎達到了很高的比例了,1%都是1萬億,我們億噸,我們是6000萬,占比還是蠻大的。針對這樣一個情況,壓力真的很大。
我想既然大家在這塊交流,我談的遠一點,我談一個理念,我們的煤、我們的石油怎么來的?這個話題,現在我們提起來,大家感覺到,你提這個干什么?因為實際上它是碳,整個在地球大氣環境循環過程中,在過去幾十億年前,幾億年前,地球的溫度很高,基本上都處于熱帶雨林的狀態下,大量茂密的森林,而且整個的大氣空氣中氧的含量比較低,二氧化碳的含量比較高,在那樣的情況下,茂密的森林、經過地質變化形成了煤。那個時代有大型的海洋生物,通過地質變化演變成了我們今天的石油,所以我們今天說的碳材料,無論從燃料、原料大部分都來源于石油和煤炭以及天然氣,不管怎么說,它都是在數以年前,二氧化碳通過地質變化埋到地下的,隨著我們近幾百年的工業化,我們國家逐步逐步的要把這些東西進行燃燒、利用,大氣中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多了,所以導致溫室氣體效應明顯,全球氣溫上升。如果不加控制,可能就是一個大的循環又來到了。什么大的循環呢?可能整個地球又要回到大量熱帶雨林的狀況。包括現在我在河南,現在我們河南冬季的平均氣溫比40年前冬天的氣溫上升了6度,過去冬天冰天雪地,現在大家很難看到冰天雪地了,我想說這句話,首先我們要尊重大自然。
今天我們提出碳達峰、談減排要通過我們人為的方法來控制碳,減少碳,一直達到碳中和,我覺得現在憑我們幾百年以來工業化的人力智慧、手段和力量,不成問題。首先大家都要有信心,信心來自哪?信心來自作為我們這樣一個企業來講,我感覺通過這幾年的工作,剛才談到我們怎么做。首先我們一開始也沒有故意針對國內咱們提出的雙碳目標來做這些事,我們在2007年到2011年就在致力于氧化壓氮的跟進,當時我們尼龍化工這塊大量的氧化亞氮,因為一噸的排放相當于二氧化碳的幾百倍,所以2007年我們就成立公司,引進催化劑,年到2011年四年時間,我們分解了氧化亞氮折合二氧化碳當量2000萬噸,我們在市場上交易獲利10個億,那個時候我們懵懵懂懂的,當然國內沒有這個目標的時候我們就在做了,目前我們用了比較完整的處理氧化亞氮、甚至其他氮氧化物的分解,以及固定的技術,現在我的企業都有這個技術。
現在國內做可降解塑料,可降解塑料其中重要的就是氧化酸,我們企業就想擔負這個使命,首先把我們國內這些氧化亞氮進行分解,這樣折合的話,我們初步排算,基本上這個量就相當于上億萬噸的量,非常非常的龐大。直接的二氧化碳,可能現在我們處理它的辦法還很少,剛才講石油進行壓縮封存,進行利用。另外,用二氧化碳來做化工的原料。我們在煤礦的開采過程中,一方的煤平均富存的甲烷含量大概是5-6方,現在的開采方式沒有集中開采,都排到空氣中造成溫室氣體的效應,現在我們開采技術提高以后,這幾年我們采用地面抽放,不在井下抽放,我們在開煤之前先在地面打井,把瓦斯基本上抽凈,我們嘗試了四年,目前嘗到甜頭了,以前我大概能抽出來純凈的天然氣,一天好幾萬方,有很豐厚的經濟效益,同時也解決了無序排放和二氧化碳的溫室氣體問題。這是什么概念呢?我想能源企業也好,還是一些大型企業也好,如果不這樣采取一些思維和措施,以后不要說發展,可能生存都是一個問題。
因為前不久9月3號我在太原參加太原國際能源低碳發展論壇,李克強總理在開幕詞上講到了一點讓我記憶猶新,一個加法、一個減法。一次性能源肯定是減碳減量,減法。作為環保型、節能型、固碳型、減碳型的要做加法。剛才咱們國資委的領導也講這個問題了,國有企業要有擔當,首先我們國有企業、無論是中央、國務院國有企業還是地方國有企業,我們都要帶頭來干,做一些示范,不賺錢沒有關系,就做一些示范的工程,逐步的來,我想只要大家都動手,這個事不難。幾百年的工業化,一定不能夠達到總書記提出來到2030年的碳達峰,說句實話,我們企業基本上十四五就達到達峰了,現在我們自己在布局三級瓦力電站,到十四五末,基本上每年大概要用100萬度電,我們自己發電達到40噸,基本上40%的綠色電,接著我們這個企業就圍繞著儲能、發電等等一系列布局產業,進行產業的轉型。今天的論壇非常非常有意義,我一會兒聽聽別的專家有什么好的辦法,我們共同努力,在實現雙碳目標上,我們作為國有企業來講,作出我們應有的或者說是要超越一般企業的貢獻才符合我們國家的要求。
馬克:謝謝李毛董事長的精彩分享,作為一個煤炭企業的掌門人,確實很了不起,既要懂天文、又要懂地理,還要超前布局,通過產業鏈的延伸提前化解碳排放的壓力,很不容易。另外,我也注意到,剛剛董事長的發言也提到了要引領,作為國有企業要有擔當、要有情懷,要能主動引領,非常不容易,我們給他一點掌聲吧。
第二個問題,我想請問一下亞泰集團的劉總,亞泰集團很大的主業是建材水泥,建材水泥在制造業中是屬于重化工的行業,在水泥行業,一方面他有排放的壓力,有減排的壓力,另外水泥行業這幾年在節能減排方面的技術迭代速度也是比較快的,我想請教一下劉總,因為您是作為一個高耗能的制造業企業,如何來應對雙碳目標的挑戰,您這個企業是如何通過科技創新來推動雙碳目標的實現的?
劉總:謝謝主持人,大家下午好,首先感謝組委會邀請我參加這次交流會,很榮幸亞泰集團作為地方企業能夠連續入圍中國制造業500強,同時也對在座的進入榜單的企業表示祝賀。
也歡迎大家來到我們美麗的長春,因為我們作為本土企業,是吉林長春的企業,歡迎大家來到長春。亞泰集團剛才主持人已經介紹了,我們是以建材、地產、醫藥三個板塊為主的上市企業,特別是建材產業,在我們集團的比重比較大,減排的壓力也集中在建材的板塊,亞泰建材在東北也是最大的水泥生產企業,我們現在有16條水泥窯生產線,有34條水泥磨的生產線,規模在東北是比較大的,所以減排壓力也比較大。面臨著挑戰和機遇。
這次雙碳對于我們的挑戰是很大的,因為水泥行業,特別是在東北,我們主要是耗煤、耗電,因為水泥產業最主要就是耗煤和電,這都是我們重點的減排行業。所以說我們這次的壓力也比較大,可能面臨著能源短缺、生產成本上升,包括效益下降,這是我們面臨最大的一個挑戰。
同時,作為東北水泥行業的領軍企業,我們一樣有機遇,我們的機遇主要是我們通過這些年技術改造,以科技為引領,加大科技投入的力度。我們在減排上也可以說是先行一步。
年,我們就加入了聯合國京東協議減排目標,我們旗下的三家水泥企業注冊成功,先走了一步。現在我們通過產業轉型,重點發展水泥制品行業,也就是水泥的下游行業,我們在熟料制造環節,我們主要是通過燃料替代重點的減排,也就是替代煤炭,由生物制燃料,一些城市垃圾、工業廢棄物等等替代燃料。這里多說一點,水泥行業可能給大家一個傳統的印象是高耗能,但其實水利行業也有它的優勢,水泥行業就我們自己家來說,我們一年要消耗掉幾百萬噸的電廠的粉煤灰,這個廢棄物是其他企業吃不掉的,只有水泥能把它吃掉,我們亞泰集團一年要有幾個電場的粉煤灰,我們都要把它吃掉。第二個吃掉的是煤矸石,因為大家知道,過去煤礦煤矸石是煤礦的一個心病,都有煤矸石山,但是現在我們把所有的煤矸石山,不管是老的還是新的全部吃掉。第三,我們吃鋼廠的鋼渣,這是鋼廠非常頭疼的,現在全部讓我們吃掉。第四、我們吃鎳礦的鎳渣,這個鎳礦的鎳渣是有毒的廢棄物,處理這個廢棄物需要有資質,我們事先拿到了廢棄物的資質,所以我們把鎳渣處理掉,同時我們還處理銅礦渣,一些城市的建筑垃圾等等,像汽車廠生產的漆渣,現在我們都通過我們的窯,通過度的溫度把它消耗掉,要不然它有劇毒。我們利用工業廢棄物,利用城市的垃圾和有害的物質,我們通過它爭取到的免稅政策,通過這個免稅政策,我們加大科技投入,現在我們亞泰集團建材這個板塊有一個國家級的研發中心,有一個省級的創新中心,有四個省級的科技中心,同時我們水泥板塊里面有13家企業是高新技術企業,通過這些對咱們減排都起到關鍵的作用。
我們在醫藥產業方面建了一個100萬平方米的醫藥產業園,我們建這個園設計的時候要求設計單位在我們所有的樓頂,一定要把太陽光板的基礎給我們設計出來,現在我們和太陽能企業一起探討,如何把我的基礎都利用上,通過它可以發電,起碼我們園區整個電都能自己自供。我們的水泥產業也一樣,我們通過余熱的回收發電,現在基本上5000噸以上的窯都帶余熱發電,那就是一噸煤不用添,都是由余熱來發電的,這個對減排、對于我們少用傳統的電力都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剛才我提到了,我們發展制氫的行業,現在我們在大連、沈陽、哈爾濱建了四個工業化的工業園,全都是環保型的,通過我們這幾年的努力,我們獲得了國家綠色工廠稱號,環境友好企業,循環經濟試點單位,這些都是我們建材企業取得的,為我們下一步碳減排打了一個非常好的基礎,我們亞泰也有信心在國家規定的時間內,我們要提前實現碳中和,提前實現碳達峰。這是我們的目標,我們現在和高校的合作,和科研單位的合作,包括我們參與碳排放行業的標準制定,我們引領這個行業,特別是引領東北的一些水泥企業盡早實現碳中和、碳達峰,謝謝大家。
馬克:好的,謝謝劉總的分享,我剛剛聽了一下,亞泰集團也找到了一條比較適合自己實現雙碳目標的路徑,印象最深的就是亞泰集團創新的吃法,不斷的吃各種工業垃圾、包括生活垃圾,通過創新的吃法,最后變成我們整個經濟循環鏈條里面最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我認為這個路徑是很有生命里的,我們感謝劉總的分享。
下面第三個問題我想請教一下TCL的王總,大家都知道TCL是一家很知名的消費品企業,他的品牌價值是非常高的,以前我們對TCL的了解僅僅止于它是電視或者電視消費品,現在據說除了有2C的業務,最近也發展了很多2B的業務,將來如何平衡雙碳目標,如何通過一些機制來保障,我想請王總給我們做一些分享。
王成:非常容幸,能夠到這樣一個論壇來跟各位學習,尤其是聽了剛才我們李總、劉總的介紹,讓我非常有感觸,我們傳統的認知,高耗能、高排放的領導者頭部的企業,已經走在了減排低碳的路上,還取得了非常多的成果,非常感謝有這樣一個學習的機會。就像剛才主持人說的,TCL在過去的40年里面,我們每個階段做了一些不同的事,最早我們是從做電話機開始的,那是八九十年代,后來進入到電視、家電領域,手機等等。在2000年前后大力推動我們國際化業務的發展,堅持到今天,我們在消費電子、尤其是電視、液晶電視產業,我們已經取得了全球大概12%左右的市場份額,可以說已經成為在全球重點市場都有一定市場地位、市場份額、市場知名度的中國的品牌。除了做這些事情以外,在過去十年,TCL在2B的領域也做了一些投資,十年以前,我們在深圳投巨資開創了中國民營企業進入到LCD液晶面板生產的領域,后面又在武漢,我們又投入了LTPS用于小的顯示,手機、平板電腦這些顯示屏,已經在這個產業累計投資2400多億,在全球范圍內也獲得了比較好的市場份額,成為整個這個領域里面最主力的企業之一,也填補了國家不同的關鍵布品戰略的要求。
在去年,2020年,TCL又在2B領域做了一個重大的變化,可能很多的朋友還不太知道,去年,TCL參加了國企的宏改,成功并購了中環集團,中環集團是一家半導體的硅片材料和半導體的光伏材料,半導體的光伏材料和組件作用主要業務的國企,通過宏改TCL將這家企業包括他下屬的上市公司,中環半導體股份并入了TCL整個的業務板塊,這樣TCL形成了不同的、2C的產業。2C是家電全球化的布局,再往更上游發展。
參加這個光伏包括半導體材料這個領域之后,我們剛好趕上國家對于雙碳目標的提出,包括很多戰略部署的要求,以及整個行業逐漸新的爆發歷史性的機遇,也希望在這樣一個新型能源材料方面為雙碳目標的實現做一些自己的貢獻,剛才前面兩位發言中也提到,在我們的廠房里用了很多分布式光伏的電站,這方面也是我們中環的業務范圍之一,我們不僅僅是做硅片,我們還要做電池片,也做光伏發電的組件,在這方面,實際上還是有非常大的可以再增長的空間的。
剛才主持人問到2B和2C這個東西怎么平衡?我們是這么看的,第一、TCL業務的布局從上游的顯示部件材料到我們的光伏,到半導體的材料,到終端,不同的產業面對不同的客戶,面對不同的供應商,實際上大家的需要是不太一樣的,拿2C的產品來說,我相信現在的用戶也是對整個的產品本身碳途徑、碳標簽越來越關注,用戶對使用這個產品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碳排放也是越來越關注的,可能原來這些東西并不用戶購買的途徑,現在國家大力推進雙碳各種各樣的倡導,綠色消費,尤其是對年輕一代的消費者,95后的消費者造成更加深遠的影響,他們的消費習慣真的會改變。
一個方面要把我們自己原來節能減排的設計從技術上、生產工藝上落實。第二、積極引導整個的行業往更加綠色、更加低碳,降低用戶在使用過程中碳排放,這方面我們做我們這個行業排頭兵的表率的作用。舉個例子來說,今年7月份,TCL的LCD電視這個產品在全國同行里第一個獲得了碳標簽,就是我們有了一個系列的產品,首先先獲得這個,我們在行業里先來推動,我們的家電產品要把碳標簽這個事情放到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去做。同樣,我們對我們上游的供應商也會提出這樣的要求,因為要減排,不僅僅是裝配、生產環節,很多供應商也會根據我們自己的標準、要求逐步的符合低碳的標準,就是把我的供應鏈要往低碳的方向發展。
回過頭來說做2B的企業,我面對的很多企業客戶、工業客戶,人家一樣會給我提出這樣的要求,而且我們提供的這些產品,根據2B工業內的用戶,企業類的客戶,他們消費的場景,使用場景的不一樣,實際上他們自己又會提出各種各樣的需求來。我們就需要把這些需求提前掌握了,跟我們自己原來的生產、設計、工藝,包括碳排放等等的東西結合到一起去考慮,我們怎么樣能夠在行業走在前列的低碳的標準,能夠釋放出去。
另外,還有一個對我們比較大的挑戰,因為剛才提到TCL在全球化方面走在很多中國消費類產品的前列,在過去的這些年,我們不僅僅是把產品銷售到全世界,我們逐漸把我們的供應鏈、工廠也都往全世界布局,這不僅僅是我們所擅長的,以前大家所熟知的家電這一個領域,我們在印度、在墨西哥、在巴西、在阿根廷、在波蘭,在越南這些地方已經有我們的裝配,已經有我們當地的供應商已經從中國去,跟我們一起去的供應商,除了這些以外,像顯示領域,也包括光伏的硅片、光伏的組件領域,實際上也在國外的很多地方已經占有市場、已經布局了我們的供應鏈,在這些地方給我們的挑戰就是,當地不同國家、地區他的政策法律法規,大家現在已經把雙碳的事情從政治上的共識變成了實實在在的很多立法、法規,甚至變成了現在說的,歐盟在2023年就會征碳險,在經濟、政治、合規上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時面對當地很多NGO的組織,面對當地的客戶、當地的用戶提出了要求,對你整個信息的披露,你整個信息的完整性,你自己做了什么樣的事情,按照什么標準做的,都要提出來,中國企業要變成全球化的公司,你在這樣一個大的背景下要做的事。
在過去的幾年,每年都會有一個CSR的報告,每年會評估我們自己的溫室氣體的排放,和股東和公眾公布。過去這一兩年時間,TCL整個企業的規模、業務的復雜程度越來越多,在這方面,一個是要把我們的碳曲線重新制定、梳理,這個方面剛才陳博士已經講的非常清楚了,在這個基礎上制定我們的策略,制定我們的目標,一步一步的按照執行的進度往下推進它。從組織和機制的保障,我們除了原來的CSR的委員會以外,在前段時間,整個公司在最高層面成立了社會責任的委員會,就是把我們總部的職能部門、把我們各個主要產業的負責人集中起來,我們從幾個方面一塊來著手看,一個是智能綠色制造,通過各種各樣先進的制造工藝,包括一些新的信息技術的應用,數字化技術的應用,能夠降低我們的生產中的能耗浪費。第二、更加綠色的設計;第三、我們在消費電子產品方面怎么發揮引導市場、引導消費者的作用。第四、其實我們還有一個業務,也是我們很多朋友們不太了解的,TCL還有一個非常大業務板塊的環保業務,廢舊電器的回收,包括液晶屏幕的回收,我們還有這個業務,固廢、微廢,我們在全國很多地方都有這個機制,也是希望加大這塊業務的投資,能夠進行綠色的循環,我們通過這幾個具體的點,按照我剛才講的,我們先摸清家底,每年要公布我們具體的數字,把我們的策略一步步做好,把它一步步做實。
馬克:好的,謝謝王總的分享,TCL利用自己行業定位,引導消費、在突破貿易壁壘方面,對雙碳這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很多都是前瞻性的工作。他們的一些經驗,我認為對很多制造業企業應該有借鑒意義。剛剛通過三位企業家的精彩分享,我們收獲非常大,三位企業家來自不同的領域,但是三位企業家都有自己非常有效的解決方案,他們的解決方案也非常體現他們的領導力,我們大的主題叫領導力,他們的領導力就體現在他們的解決方案里面,非常有效。正是因為有這樣的企業家,所以我們今天聽了他們的發言以后,我們能感覺到,我們對中國的雙碳目標的實現,充滿信心,對中國大企業的高質量發展,充滿信心,我們這個討論到此結束。
朱思捷:三位嘉賓非常詳實的分享,包括自身企業作出非常積極的探索,相信對于很多企業來說也非常具有借鑒意義,下面我們將進入下一個嘉賓對話環節,我們將聚焦更多從解決方案角度入手,企業在哪些方面可以有一些新的角度去思考及探索,將邀請我們下一個環節的主持人,也是來自于落基山研究所的李抒苡,我的同事。
李抒苡:謝謝思捷,我們請下一個圓桌的嘉賓到臺上就坐。我們第二個圓桌的主題叫跨界支撐,合力共贏,我們知道雙碳的實現需要社會各界協同的合作,企業內部會有內在的動因之外,我們還需要各個部門、各個地區、各個學科的跨界合作,在今天,我們這個圓桌,我們有幸請到了我們解決方案領域各個領先企業的專家,我們希望可以通過一個討論,給出一些交叉的、創新的視角,從而給我們企業實現雙碳目標下的行動,有一些跨界的解決方案。首先我介紹一下本次圓桌的嘉賓,他們是妙盈科技涂鑒彧先生,張瑜女士,興業銀行長春分行綠色金融部總經理劉大巍先生;HIS能源上游研究總監朱坤鋒先生及英國碳信托咨詢師張楠女士。我先問一下劉總,低碳產業是屬于新興的產業,它的投資周期比較長,而且商業模式相對來說比較不成熟,所以說很多企業在進行融資的時候會面臨我拿不到財務的標準的問題,我們知道,興業銀行是屬于綠色金融企業的領先者,所以先請劉總給我們分享一下綠色金融是如何支持企業的脫碳行動的,尤其是對于重工業行業這樣一些難減排的行業來說,綠色金融是如何支持他們的脫碳行動的。
劉大巍:雙碳目標的實現離不開金融的支持,興業銀行在2006年就推出了節能減排投資業務,經過十多年的發展,興業銀行不斷的創新產品,將企業的社會責任和銀行的業務相結合,走出了一條點石成金可持續的發展之路。當前緊扣碳達峰和碳中和的實現路徑,形成綠色的生產生活方式,這兩大主題興業銀行也把打造綠色銀行確定為興業銀行的三張名片之首,剛才說雙碳目標的實現利不開銀行的金融支持,在助力企業脫碳降碳的方面我們有以下幾方面的探索。
第一、我們不斷的創新產品,用好用足國家給的各項政策工具,將綠色金融的專業優勢轉化為便利綠色投資的服務產品,這里面比如說興業銀行與中國清潔發展基金合作,創新了綠超代產品,這個就是解決地方節能減排的企業有利于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項目,興業銀行在這里面充當了前面的進制調查,我們向基金中心出具融資保函。還有我們利用央行綠色票據再貼 現的方式,持有綠色票據的企業,前端我們讓利給他,這樣也降低了客戶融資成本的問題。我們興業銀行也與很多省級的部門合作,通過建立風險補償金的方式創新了環保貸等產品,這樣既大幅降低了客戶的融資成本的同時,也滿足了一些政府財政綠色的專項資金,提高了這部分資金的引領和撬動作用,還有我們把一些擁有碳配額的企業,把它變成一個合格的質押物,給他發放貸款,解決了客戶在融資過程中的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這是關于產品創新方面。
還有一些客戶,比如說我們利用境外資金,相對低的價格優勢,我們通過內保外債的方式,把境外的資金引進來,也降低了客戶的融資成本,這是關于產品創新方面。
第二個方面,我們內部的體制機制,對于像風電、光伏這樣具有碳減排效應非常顯著的行業,我們在政策中給予了一個非常明確的支持政策,同時給予了差異化的授權,通過設立專門的審批機構,開辟綠色審批通道,提高整個項目的審批效率。能夠使這些項目快速的落地,同時我們配備了專門的風險資產,貸款規模,保證這部分業務在審批完之后能夠順利的落地。
第三個方面,興業銀行利用其在公開市場上的信用評級,發行了數期的綠色金融債券,將募集到的資金全部用到綠色貸款的發放和中小企業的綠色轉型上,同時我們還積極參與政府綠色債券的發行工業。
最后一個方面,東北供熱企業比較多,傳統熱費的繳納、收繳方式比較耗時耗力,我們早在五年前為客戶上線了我們的線上繳費平臺,方便企業進行熱費的收繳,同時我們也開發了一些特色的產品,比如說市場上首款EFG的產品,碳綜合結構性存款等,客戶通過這些產品使自己的資金得到了保值增值。
剛才主持人提到重工業企業較難脫碳怎么辦?實際上在雙碳目標下這樣的企業還是要繼續存在的,但是要進行優化調整和升級,興業銀行也特別關注企業的綠色轉型,這類企業大部分的特點是高污染、高耗能,壓力比較大,興業銀行通過評審,一方面提供給客戶的資金方面支持,同時通過指導原則幫助客戶建立安全體系的建設。同時興業銀行的好多產品,包括未來央行可能要出臺的碳減排的支持工具,都會支持我們的企業進行減排減碳能效提升方面的業務和工作,我們配套的產品,包括合同能源管理,包括轉型債券、轉型貸款,這些都會給客戶提供更優質的服務。比如前段時間我們在公開市場上為我們的內蒙古包鋼發行了5億元的全國首單鋼鐵行業的碳綜合的綠色債券,這5億元的70%將用于企業的余壓余氣的利用上面,這是興業銀行之前做的一些案例嘗試。
李抒苡:剛才劉總提到比較關鍵的點,體制機制的創新,也包括個性化的服務等等,也給我們取得了一些難減排領域,支持這些企業的綠色金融的案例,確實非常受到啟發。我們提到綠色金融,其實也不得不提責任投資,中國人民銀行原行長周小川他曾經指出國際ESG評級已經開展了40多年,但是數據問題是責任投資的根源問題,所以我們也知道推動ESG是推動責任投資的基礎,也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接下來我想傾角一下涂總,雙碳目標體系下會對ESG體系提出什么新的要求,包括企業在內的市場主體來說,這樣的一些新的要求意味著什么,同時企業應該如何抓住趨勢,去構建自身的ESG的數據體系?
涂鑒彧:首先謝謝主持人,也謝謝主辦方的邀請,我是涂鑒彧,我是妙盈科技的創始人兼,妙盈科技是一家致力于服務可持續發展、也是跟我們現在雙碳目標和ESG都非常相關的數據與技術提供方,回答剛才主持認得問題,我想從數據和科學技術的角度分三點回答第一點,我接著剛才劉總講的,無論講ESG還是講雙碳,還是講可持續發展,這三個詞都既有企業屬性,也有金融屬性,所以我接著劉總講的金融屬性先說一下。我簡單的說一下,首先劉總剛才分享了很多關于征信或者貸款、發債方面的案例,我們很多的客戶,妙盈科技最開始就是服務金融機構的,我們服務五六年金融機構了,很多很多的客戶,無論是做股權還是債權方面的決策。在債權方面,無論是發放綠色貸款,還是發放綠債,現在還有可持續發展相關債,還有碳轉型債,各種各樣的金融產品,無論是國內還是海外的外資,大家都可以想象,并不是一家企業想去發債說你看一下我這個企業的描述是什么,可以給我發嗎?不是這樣,我們服務金融機構都是需要數據去支撐的,而且現在需要的數據的顆粒度都越來越細,包括最簡單的你的綠債,整個的債項里面,你是怎么用的,一些財務指標。到更復雜的碳排放,你的范疇一二三都是怎么計算的?包括你整個的碳中和體系下,不光有溫室氣體排放,還有剛才前面幾位企業家講的,到底你們的廢物、廢氣、廢水以及整個的能源使用量都是什么樣的,顆粒度已經細到這個程度了。
我可以再舉一個案例,在股權方面,我們的客戶看的也非常非常的細,早在2019年,我們就收到一個使用我們數據平臺的可以說是全世界最大的股權基金的問詢,很巧,也是問的一家水泥行業,因為中國的水泥產量占世界的60%,他們恰巧投資了一家可以說是世界最大的水泥廠,我就不說是哪一家了。他們問詢過來,說你看,我們看他們的碳排放量,他們披露的,2016、2017年是一個數,但是到2018年,忽然間有一個非常大的變化,這個排放量怎么回事?怎么這么大,需要用我們的數據去證明一下,做一下行業對標,是不是2018年整個的行業數據都非常高,還是說它披露錯誤了。其實我們代表我們的客戶,不光看了數據,還直接跟這家企業進行了問詢,后來發現實際上是他們披錯了。
剛好轉到我們第二個話題,我想說的第二點是,從企業端來講,當然金融是很能撬動我們實體經濟的,企業需要去披露、需要去展示出來的數據顆粒度也越來越細,我們有很多的內資和外資客戶,在香港、新加坡我們也都有分公司,我們發現世界上最早做ESG或者碳中和的股權基金來講,他們在看這些數據顆粒度的時候已經看的非常細了,他們以前對中國企業有一種不正確的認知,他們覺得中國企業不去披露這些數據,是因為他們做的不夠好。后來我們因為是土生土長在中國的科技企業,我們在跟很多我們的企業方,尤其是在最開始服務金融機構之后,跟企業方交流越來越多之后,我們要不停的糾正外資的看法,實際上中國企業做的很好,只是他們沒有這個數據,因為他們自己都盤查不過來,坦白講,真的,我們遇到的企業,他們自己在內部的數據梳理,實際上他們做了很多事,但在內部的數據梳理上并沒有打造一個完整的體系。尤其在疫情之后,我們遇到越來越多的我們的企業客戶,不光是面對金融機構的壓力,還面對供應鏈的壓力,我們很多企業的客戶是因為,無論是國際的還是國內的大的客戶要求他們做這方面的披露,這也是因為國際上的監管原因,歐盟的可持續發展的披露法則出臺,造成很多歐洲的客戶都要求中國的企業一定要可批,美國也一樣,蘋果、沃爾馬在中國的供應鏈早就已經讓他們做全方位的可持續發展披露了,最近亞馬遜也要求他們的企業做披露,所以在整個的顆粒度上,要求的越來越細,而我們服務的很多企業在數據披露上都是要走到一個感應器這么細,包括我們從硬件到軟件,都會給企業服務。
我們說碳中和有這么幾個實現的方法。第一、你是否能節能,現有的能源利用是否能節能;第二、你是否有心的技術創新。剛才我們很多的企業家也講了其他方面的技術創新。第三、轉化能源結構,比如說用綠電代替現在的化石能源。第四、碳補充和碳匯,在各個方面,針對我們企業我們都可以利用科技的手段,無論是通過物聯網還是現在數智化和智能化的體系降低你的能耗排放,優化你的能耗排放,還是到最后優化你的工藝,到每一個設備的使用,這些可以說是毛細血管一樣的,所有的數據綜合起來,才能把我們的企業達成2021年比減排、降低能源消耗10%以上,因為更科學的使用能源,更科學的追蹤自己的碳排放。
第三點,剛剛我們說了金融機構和企業,第三點是個人。從我們的角度看,碳中和是兩方面,一方面是企業和金融機構在做,但是他的背后都是有個人的,最簡單的來說,像現在我父母這一輩,六七十歲的人了,還會玩螞蟻森林,從我們的角度來說,怎么樣讓企業內部的員工,他們能有很好的節能減排的思考、思想,以及每一個個人在自己的生活的點滴當中,能把他們的數據通過軟件或者通過我們的手機APP或者怎么樣,調動起來他們的積極性,能發動他們把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的數據綜合起來,打造碳中和,或者從另外一個角度把這些個人的數據掛鉤到我們企業的范疇三的排放上,我們的員工該努力的努力,激勵我們的員工在每天的生活中減排,我就分享這么多,金融機構、企業到個人都是有很多數據和軟件以及我們人工智能可以解決的問題。而這些都是布局在我們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的,謝謝主持人。
李抒苡:我注意到剛才涂總提到數據的時候還提到另外一個關健詞,就是數據的顆粒度,我們知道企業他實際上在摸清家底,要在進行進一步的行動之前,他是需要先摸清家底的,但摸清家底的同時我們也會要求數據基礎以及數據基礎必須是有高質量的,我們也非常高興的能看到妙盈這樣的科技企業,能夠為企業的雙碳行動提供了非常強有力的支撐。實際上目前各界確實也都在為企業的雙碳行動提供了各方面的系統支撐和保障,其中也包括認證體系,它也是國家質量基礎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門,所以接下來想請張瑜總監跟我們分享一下,在綠色低碳領域,包括認證在內的一些合格評定體系,是從哪些方面支持企業的雙碳行動的。反過來從企業的角度看,他們如何運用標準化,包括合格評定這樣的一些工具去助力自身的減排行動。
張瑜:非常高興今天能得到邀請到這里跟大家交流一下關于合格評定的一些內容,剛才我們綠色金融街的兩位先鋒都介紹了一些關于綠色投融資的東西,在這里,如果我們一個企業想要做一些綠色的投資融資的項目,我們這個項目具體本身到底是不是綠色的,它的節能減排效果怎么樣?這個時候就需要有一個專業的第三方機構來介入,所以需要在雙方之間建立一種信任,這就是合格評定產生的背景。
合格評定跟標準、計量并成為國家質量基礎的三大支柱,也就是NQI的支柱,這三者之間建立了一個非常完整的技術鏈條,首先說合格評定,合格評定就是對于滿足相關的標準,一個證實的過程,通常都是用一些具備相關的能力和有相關資質的機構來實施的,做這個合格評定就是通過這些標準,通過專門的技術和方法作出一個評定的結論,最終向社會公眾出具一些證書證明之類的東西,就像我們在社會看到的一些認證、一些檢驗檢測的東西。其實合格評定本身就是一個建立信任的過程,它建立的是一個消費者和商家之間的信任,是供應鏈上下游之間的信任,也是主管部門對于我們的產品和服務的復合性的信任,所以它是通過這種方式來促進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
然后我們回到我們綠色低碳領域的這些認證和評價,綠色低碳領域的這些認證評價,比如說我們現在比較熟悉的碳排放的核查,溫室氣體的核查,還有我們一些減排項目的審定,比如,這是最早的,還有我們國內的CCER,國外的VCSCCB以及黃金標準,還有我們在節能減排項目的節能量審核,能源審計等等,這些都隸屬于不同的減排機制或者制度之下,按照不同實施的規則在運行。但其實他們同屬于合格評定的范疇,也就是說他們都有一個鮮明的合格評定的特征,就是傳遞信任,服務發展。
我再說的具體一點,比如說我們在企業的雙碳工作過程中,有很多非常核心的過程,是需要用認證的手段來支撐和保障的,最基礎的一項工作,剛才幾位專家都有提到,比如在量化這個環節,我們這個環節是需要摸清家底,需要掌握數據的,這個時候,這項工作雖然是最基礎,但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數據的準確性直接影響到我們后續的分析,還有我們最終采取的一些解決方案是否準確,這都是至關重要的。碳排放本身它是直接監測,是非常有難度,而且成本是非常高的,所以國內外就建立了一系列的核查的標準,具體到一個企業,我們到底用什么標準、怎么算?我們核算的是否符合行業的規則,符合主管部門的要求,跟國際慣例是否一致,這些都直接影響到我們的核查結果是否具有準確性和公信力。所以要解決這個問題,認證就是一個非常好的手段,比如說現在依據ISO的標準,就是溫室氣體的核查標準來開展的認證,它就是一個比較有公信力的認證手段,通過這種有資質的第三方機構來做的溫室氣體的核證,最終出具一個核證報告,這種制度已經通過國際互認,也就是說它是符合國際規則的。這種核定核查對于核查機構的要求也是比較高的,目前國內具有這種被認可的機構大概就是六七家的樣子。
第二個層面我想講一下產品層面。我記得上一輪的王總也提到了,關于產品層面碳足跡的認證,產品層面的碳足跡是可以量化一個產品全生命周期各個階段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最終是以碳標簽的形式呈現在產品上的,這樣消費者就可以非常直觀的了解到,我所消費的這個產品它的碳排放量是多少。一個低碳綠色的產品在未來的市場上將更加具有競爭力,同時,這種被明細化的整個生命周期碳足跡的產品也可以作為對于綠色供應鏈感覺一個非常好的抓手。通過對于供應商的層層傳導,可以推動整個綠色產業鏈的形成,推動整個產業鏈的綠色低碳的轉型發展。這是它的第二個作用。
第三個作用,比如說我們企業,要做這種節能減排的工作,采取了一些節能減排的措施之后,我們都想知道,我到底有沒有實現預期的那些減排的效果,這個時候,我們的甲方和乙方之間就需要有一個第三方專業的機構對這個項目最終的減排效果進行一個判定。還有我們做了一些減排項目,我們希望他能夠進入碳市場,這時候,如果要進入碳市場就需要一個有資質的第三方機構對于我們這個項目進行審定,對于這個減排項目產生的減排量進行核查,才能進入碳市場進行交易。
最后一個方面,我還想給大家講一下,碳排放管理體系認證這件事。碳排放管理體系是企業里面對于碳排放管控的一個管控能力和保障體系的可靠性的認證,其實是對于企業來講在做碳排放管理里面一個最基礎的基礎能力建設的內容。
最后再講講標準化的東西,剛才講了標準也是國家質量基礎NIQ里的三大支柱之一,標準化的工作,也是企業在做雙碳工作里面不可或缺的一個內容,尤其是在我們雙碳領域,目前的標準體系還非常的不健全,我們經常提到的碳中和、低碳、零碳,其實都缺乏相應的評價的標準,包括實施的指南,技術方法,這些東西還非常不健全。而這些東西,是建立一個行業秩序、國家秩序和一個國際秩序非常重要的內容,都說一流企業做標準,所以這個領域里面是非常需要一些行業里面領先的企業,把自己的良好實踐,還有自己的一些技術和方法轉化為標準,然后帶動整個行業的進步和技術提升。總而言之,用合格評定,精準的使用合格評定和標準化的工具和手段,能夠有效的支撐企業的雙碳工作行穩致遠。
李抒苡:謝謝張總,剛才張總提到八個字,叫做傳遞信任,服務發展。這個給我印象特別的深刻,船級社在這方面也做了非常多的工作,我個人聽了張總的發展,我覺得標準除了是一個規范,以及是一個審定核查的過程之外,其實剛剛張總也提到了,它是一個引領的作用,我們通過分享一些先進的綠色低碳經驗,并且把它標準化的總結出來,對于我們總體的企業助力實現雙碳目標的過程中的作用也是非常大的,再次感謝張總。接下來我還想請教一下張楠女士包括朱總,我們先從張楠女士開始,我們知道,碳信托是一個在致力低碳行動方面非常領先的專業機構,長期以來和政府、企業等等合作伙伴合作,我特別想請教張楠女士的是,您覺得從一個專業機構的角度去看,企業在實踐他的雙碳行動的時候,他的短期和長期的痛點和需求分別是什么,以及您是否可以從企業、從摸清家底、設立目標、制定方案,并且最終采取行動各個環節提出一些比較針對性的建議。
張楠:好的,謝謝主持人,也非常高興有機會可以參加這次的會議,從剛才幾位企業家的發言,到剛才我們從金融領域、以及認證領域的一些分享,其實我都學到很多。我會從我們在與企業的溝通服務過程中的經驗跟大家做一些分享。首先是關于需求和痛點,我想先講一下,我們在跟企業交流過程當中所遇到的、企業所跟我們介紹的,他們為什么要做這個雙碳規劃,或者是雙碳戰略,首先最大的影響就是我們的政策驅動和監管的要求。其實碳信托進入中國已經有11年了,到今年是第11年,但是坦白講,在前面的8-9年的時間,我們的業務始終是保持在一個比較低的水平,從習大大正式提出我們的2030碳達峰和2060碳中和目標之后,有越來越多的企業跟我們咨詢怎么樣去進行碳排放的測算,怎么設定目標,怎么樣制定戰略。
首先,我覺得從政策的角度跟監管的角度,是我們企業目前做碳減排工作最大的一個驅動力。其次,在我跟企業溝通的過程當中,也會發現很多企業提到,他們來自下游客戶的壓力,比如說迪卡儂會要求他們主要的供應商都在2040年之前去設定科學碳目標,也就是他們的供應商的目標要和巴黎協定框架下1.75度,甚至是1.5度的減排路徑相一致。再比如說蘋果會要求他所有的供應商都去采購一定比例的綠電,來自產業鏈下游客戶的要求,也是我們企業去開展雙碳行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需求。
現在我們在國內也越來越多的看到一些來自于投資機構,還有來自于消費者的動力,所以很多企業他們也非常的關注產品的碳足跡,以及產品的碳中和。最后很多企業他們更主動的開展這種碳減排的工作,其實這就是企業的內升動力,比如說企業希望提高自己的品牌,更多的希望通過這種減排的措施,不僅僅能夠實現減排,同時也可以去獲得一定的經濟收益,比如節約我們的用能成本。
對于痛點,坦白說,所有的企業他在進行雙碳行動或者是減排行動的時候都會有各種各樣的挑戰,不同規模還有在不同階段的企業,他們面臨的挑戰可能會有一些差異,可以簡單舉幾個例子,比如說對于一些我們的企業業務模塊比較多,種類比較多,同時我們的工藝過程比較復雜的企業,首先要摸清家底,對于他們來說是第一個攔路虎,因為我們的企業在全國乃至全球的不同地區有辦公室,我們的業務模塊會跨越到不同的領域,怎么樣從不同的工廠、不同的業務板塊梳理他們的能源消耗數據、排放數據,從而得到一個比較準確的、經得起核查和認證的排放結果,對很多企業來說其實是一個比較大的挑戰。
目前,我們國內的企業主要測算的是咱們范圍一和范圍二的排放,當然也有一部分企業開始去關注我們的范圍三,也就是上下游的排放。但是總的來說,對于范圍三這部分排放的測算,對于大部分企業來說可能都是一件相對比較困難的事情。
第二、關于我們減排行動的選擇,其實很多企業都會面臨一個權衡,就是我們的減排行動跟我減排行動的成本怎么樣達到一個平衡,雖然我們的一些節能的行動或者是我們工藝的提升,它在中長期的時間線上是可以幫助我們增加收益的,但是我們必須承認的是,我們的很多減排行動尤其是在短期內,其實是需要企業進行一些前期的投資的。所以怎么樣在這種成本跟減排的效益之間取得一個平衡,或者是我們的單位成本的減排收益的最大化,是企業面臨的另一個比較重要的挑戰。
最后,對于在供應鏈比較下游的企業,以及一些品牌企業,他們的排放不是來自于企業自身的排放,而是來自于他們的上游的供應鏈,從這些品牌企業來說,怎么樣去管理他們的供應鏈,怎么樣去改進產品的設計,使得整個我們的產品碳足跡有一個降低,對這些企業來說也是他們面臨的一個非常大的挑戰。
簡單的從幾個角度談一下對我們企業的一些建議:
一、摸清家底,因為這個其實是咱們做雙碳戰略或者是做碳排放管理的第一步。在我們過去的項目經驗當中,用時最多的,可能也是在數據收集階段,企業如果前期沒有清楚的去梳理我的數據來源,在這個階段可能就要花很多的時間去模排我各種能源消耗數據的來源,我的生產工藝過程中排放的來源,才能得到我們整體比較準確的排放量,所以這里會建議我們的企業要首先建立一個比較完善的數據收集和追蹤的體系。從一個比較系統的方式去定期的摸排我們的數據,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從而得到一個比較高質量的結果。
二、建議企業在進行碳排放核算的時候,首先關注我們自身的排放,尤其是對于我們的一些高耗能企業,范圍一二的排放是我們主要的排放,對于我們的下游和品牌企業,建議大家更多的關注我們范圍三的排放,并且逐漸的開始管控我們范圍三的排放。
最后,我強調一下,核查和認證的重要性,因為像剛才張瑜總說的,其實這個真的是會大大提高我們企業碳排放的可信度,在我們不同的合作伙伴、客戶和投資者之間建立這種信任,所以也建議大家在自身進行了碳排放的核算之后,會請第三方機構來進行一個相對比較官方跟準確的核查和認證的工作。
第二點、從目標設定的角度。我們現在主要建議大家從兩個角度去考慮設定企業的目標,第一個角度,是自上而下的觀點。目前中國是有我們自己的2030目標,同時在巴黎協定的框架之下,在國際層面我們也有2度和1.5度的減排目標,同時我們也注意到很多的行業,不感是國際還是國內的層面,都設定了自己的行業目標,企業在設定自己目標的時候,可以嘗試著對標這些國家、國際或者是行業的目標,以保證我們的目標放在所有的同行中間,我們是比較積極的,我們是比較有雄心的。這是自上而下的角度。
很多企業在設定目標的時候,其實他們會更多的考慮,我如果設定了這個目標,我能不能實現,我要怎么實現?首先,我特別同意我們上一個緩解李總講的話,其實我們應該有信心,我們從現在到2050年還有20年的時間,到2060年還有30年的時間,我們技術的進步是日新月異的,所以我是非常有信心咱們的企業是可以實現比較積極的減排目標的。從自上而下的角度,會建議企業綜合性的評估我們現在能夠做的這些減排行動,包括這些行動,他可以帶來的減排量,以及企業所需要付出的成本,基于這樣的評價,在成本可控的范圍內,我們盡量的采取更多的減排行動,來實現我們的目標。
最后,在采取行動的時候,我們會建議大家更多的關注一些創新的低碳技術,其實創新的低碳技術,與現在我們傳統說的提升能效、采用可再生能源相比,他們未來會帶來更多的較低的成本減少我們排放的機會。當大家在進行目標設定的時候,也可以考慮把我們的中長期的目標跟我們的短期目標結合起來,我們中長期的目標可能會更類似于我們企業的愿景,在實現企業愿景的過程當中,我們就需要很多創新的低碳技術,對于短期的目標,我們可能需要更側重我們現在節能的潛力,以及我們減排的成本,從自下而上的角度設定我們的短期目標。這樣會保證我們的目標既有雄心,同時它又是可操作的,可實現的,我的分享就是這樣。
李抒苡:好的,謝謝張楠咨詢師,我覺得非常具體,從整個目標的設定,包括后面的行動方案,包括最后我們采取行動,都給企業劃了非常多的重點。同樣的問題也想請教一下朱總,尤其是從油氣相關的角度去看,因為它是術語比較傳統的領域,在減排上面會不會面臨更多的挑戰。從您的角度看,您覺得這一類型的企業它面臨的短期、長期的痛點,以及您給出的建議是什么?
朱坤鋒:今天非常高興能夠跟大家討論不同的行業對于雙碳具體的影響和措施。我想從石油公司的角度、油氣行業在雙碳下帶來具體的影響,以及對其他行業帶來的影響。我們在談雙碳的時候我們離不開化石能源,化石能源,我們很多時候會談到石油和天然氣,為什么從年到現在,我們看到新聞里面非常多的關于各個石油公司被攻擊,或者他們需要加快轉型的步伐。中國的石油公司其實也面臨轉型的局面,但是我想強調一點,中國跟國際石油公司還是面臨不一樣的情況,因為中國的能源需求,現在面臨一個主要排放其實是來自于煤炭,也就是對于中國而言,真正雙碳的壓力在于煤炭,而石油,在我們現在看來,在現在或者到接下來幾十年都會保持現在這么一個需求的量,甚至一定程度上我們需要一定的天然氣,我們想一下,目前中國石油的進口大概70%多是靠進口,天然氣40%是靠進口的,作為石油公司,它并不能夠把自己的產量降下來作為減排的方式,他們依然是要石油生產和天然氣的生產作用他們的重點。
這也是為什么我們看到中國的石油公司,現在講的并不是在如何減排,但是這并不意味著石油公司在轉型的時候是沒有壓力的。我們另外一個壓力是如何降低他們現有資產的排放,我們也看到,很多的石油公司在這一塊都做出了努力,比如中海油在渤海就用岸上的綠電代替海上石油發電,這樣可以降低整個石油生產過程中的排放。從短期來看,石油公司其實還是在增儲上漲,并且如何降低上游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排放。從長期來看,石油公司也面臨壓力,石油公司也要自己發展的方向。事實上過去十年,石油公司一直都在做相應的嘗試,雖然說中國公司可能做嘗試少一點,但是我們也看到了,現在也有非常多的在各個領域的投資,而且我們可以看到不同公司在方向的選擇上是不一樣的,比如中海油他會選擇海上風電,中石化是氫能,碳存儲和利用作為他們核心的方向;第二、我們看來看去,不管是石油公司還是煤炭公司,甚至是其他公司,最終要實現零碳化。CCUS不管是中國還是世界,要達到零碳,是必須要發展的一個技術。石油公司在CCUS這塊是有比較好的優勢的,不管是捕捉、存儲還是利用上,甚至你拿到地下存儲,石油公司都有相應的技術和積累的,所以CCUS的發展,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向。
痛點,第一個就是作為石油公司,你未來選擇什么樣的方向,作為你轉型的重心,現在我們看到不同的公司有不同的選擇,這是非常急迫的一個問題,現在我們看到中石化成立了中石化資本,中石油也成立了昆侖資本,來進行各個領域的投資和嘗試,試圖在近期能找到他們投資的方向。第二個就是對于CCUS,因為CCUS雖然是一個能很有效的技術,但是大家知道它存在的問題就是成本太高,而且目前對于碳排放的政策并不能夠有足夠的激勵公司進行,所以目前中國的CCUS更多的是試點的狀態,真正能商業運營的項目非常少或者說沒有。所以從石油公司的角度來說,CCUS未來在這個市場上,石油公司扮演一個什么樣的角色,這三家石油公司他們本身自有的這些技術力量會在CCUS里面能夠發展到什么樣的程度都是他們非常關注的一個問題。
我最后再講一下對于在目前這種情況下的建議,因為三家石油公司雖然有一些差異,但是也有一些共同的地方。第一、我剛才講過,對于國情的問題,在談到轉型的時候,其實我們必須要把中國石油公司面臨的國情和國際公司面臨的國情區分來看,在2020年的時候我們看到三家石油公司都在非常積極的試圖探索轉型的道路,在那個時候,國際石油公司都提出了非常激進轉型的計劃,讓國內的石油公司感覺非常迷盲,我們是不是也要跟?實際的情況也是,大家最后經過一些理性的思考,更多的了解中國實際的情況之后,我們作出了一個更符合中國石油公司的轉型的方向和戰略。
第二點、對于CCUS,我的建議是需要加快對于CCUS的投資和建設,如果大家有印象的話,在月份的時候政府組織了關于一個CCUS的會,在會后我總結了一下,目前中國現有的項目達到了50多個,如果你去看其他的來源,目前中國大家公認的項目就20-30個左右,但如果你把所有的小項目、所有驗證的項目加起來數量也非常多,也就是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只是石油公司,電力公司或者是水泥廠,化工、煤化工等等都是在積極尋求CCUS技術的突破。但是所有的這些項目里面,真正在全球范圍來看,能夠稱為大項目的只有一個,就是中石油在吉林的那個項目,其他的項目都是不考慮經濟性的,都是驗證的項目。所以石油在CCUS上是有很大優勢的,因為在捕捉這塊,他跟下游的化工是非常相似的,在管道的運輸和天然氣的運輸是非常相似的,利用上,不管是存儲還是用UR來利用,都是石油公司最擅長的一個領域,所以CCUS將會成為三大石油公司未來發展的方向,也是他們需要更加大力度發展的方向。
最后一點,關于三大石油公司的建議就是,他們在轉型這塊是非常有優勢的,這種優勢來自于他們項目管理的優勢,來自于他們人力資源,如果大家不了解的話,其實三大石油公司擁有全世界最大的研究院,所以他們的人力資源和資本的優勢是非常明顯的。在轉型這條路上,我相信三大石油公司也是目前非常積極在尋求轉型的。
李抒苡:感謝朱總,我們在痛點和挑戰開始聊,但是在談的過程中發現有很多機遇在里面,很多石油公司在運用自己的優勢進行一些顛覆式技術的探索,比如CCUS等等,所以我想想呼應一下剛才在圓桌一繆榮主任提到的,我們說的是企業的領導力,我覺得從挑戰到機遇的轉化,其實也是體現的我們企業的領導力,總結下來,剛剛聽完幾位嘉賓的分享,我覺得我們的討論有一個特點,一個是新角度、另外一個就是深洞察,并且是聚合力,在我們討論的最后,我也想各位嘉賓給我們這個圓桌討論點點精,各位是否能分別用一句話來回答下面這個問題,我們要保證雙碳目標下的劃界,也就是我們圓桌的主題,真正能夠有效、有用,有針對性,您認為最重要的一點是什么?一句話。
涂鑒彧:我們妙盈科技是數據和技術提供方,所以如果讓我用一句話的話,肯定是,無論是雙碳還是可持續發展,最基礎都是數據和科技,所以請大家相信數據和科技的力量,幫助我們整個中國以及產業各個方面實現碳中和。
張瑜:我們是做第三方的,在雙碳工作中,在企業落實雙碳目標的過程中,第一步對標,第二步,引領標準化的發展對于一個國家,甚至我們全球的綠色低碳的發展都會是非常有助益,也是體現我們一流企業領導力的方面。
劉大巍:第一、統一標準,綠色產業、綠色金融的界定,國際上和國內也有差異,綠色貸款和綠色債券就不統一,我們希望未來建立一套清晰可執行的標準。第二、加強信息的可共享。從銀行的角度來講,客戶的信息、監管的信息、銀行內部的共享。第三、人才隊伍的建設,要懂金融產品、實體經濟的技術,這樣才能為我們綠色產業壯大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張楠:一句話三個點,首先是加速企業的技術創新,探索低碳的新的技術;第二、加強產業鏈上下游的聯動;最后是設定積極可行的目標。
朱坤鋒:從政策的角度來說,我們需要加強政策對碳排放成本的建設,推進對于所有要花錢來把碳處理掉的這些事情的成熟度。
李抒苡:非常感謝各位嘉賓的點睛,作為主持人我偷了個懶,我沒有總結,我分別請各位嘉賓用一句精華為我們的圓桌論壇劃上一個圓滿的句號,再次感謝各位嘉賓。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