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百年變局、世紀疫情以及種種未知波動,我們如何應對?作為科技領軍企業,華為的回答是:“抬頭看,找到前行之路。”
“在最近一部名為‘不要抬頭’的電影中,世界面臨重大災難,但有人卻寧愿對此視而不見。我認為這不是我們的未來。這里的我們,指華為和整個行業。但如果要看見未來,我們必須抬頭看看。”在2022世界移動通信大會上,華為輪值董事長郭平以“向上,點亮未來!”為題的演講中,這段開場白頗為意味深長。
事實上,華為始終在堅持“抬頭看”,為奠定未來智能世界發展的原動力,持續加強基礎研究與理論突破。尤為重要的是突破香農定理的極限:通信技術經過多年的高速發展,單鏈路的容量已經越來越逼近香農定理的極限,亟待根本性的突破,通信技術才能夠跟上智能社會發展的步伐。華為持續加強在通信理論層面的基礎研究,重新定義后香農時代的無線網絡新架構。
面向未來智能世界的愿景與挑戰,華為還率先提出隱私保護、信息模型、信道容量、近似計算和優化等十大基礎研究的挑戰性問題,并聯合全球頂級科學家共同攻克這些難題;率先提出了人工智能(AI)時代可信網絡的理論模型、網絡動態流量預測模型、分布式動態分片網絡理論模型等,極大地提升了網絡的魯棒性(在異常和危險情況下系統生存的能力),提升了網絡的可預測性與網絡利用率,主動控制網絡系統效率提升56%;同時,在下一代Massive MIMO(大規模天線)的核心理論和調度算法上實現了新的突破,提升邊緣用戶體驗速率30%以上。
業界認為,人工智能技術的出現,成為計算機架構發生革命性變化的主要驅動力。在人工智能基礎理論研究上,華為堅持理論突破與技術創新并重。例如在深度學習領域,華為跳出乘法神經網絡框架,通過與硬件的協同設計,第一次利用加法構建出高精度視覺神經網絡,能夠獲得十倍以上能耗和芯片面積的收益,并開源加法神經網絡的測試代碼,與學術界共同探索下一代人工智能加速的新路線;在可解釋AI領域,率先提出基于計算類指標的綜合可解釋AI度量體系,從數據和知識兩個維度,設計全新的解釋方法去打開AI的黑盒,構建業界完整的可解釋AI benchmark(人工智能基準)。
在持續基礎研究和創新發明的同時,華為還在不斷促進產業快速發展。在先進無線領域,華為已開啟6G新業務方向的探索,廣泛與業界進行開放合作,推動6G的產業共識;在光網絡領域,不斷挑戰光纖容量極限,并打造出業界領先的超核傳輸站點,保證進入超寬帶時代后,光纖容量依然能每36個月提升一倍;在智能運維領域,持續開展自動駕駛網絡技術研究,實現自動、自優、自愈和自治的網絡智能運維;在AI計算領域,打造從算力、算子、框架到應用使能的全棧能力,降低千行百業應用AI的門檻,向業界提供普惠AI能力……以及在終端媒體、視頻編解碼標準、軟件技術等諸多領域,華為都在不斷創新和突破。
華為創始人任正非曾以“拉瓦爾噴管”來描述華為的研發體系:華為有兩個“漏斗”,第一個“漏斗”是實驗室基礎理論研究,公司投入資金,產生知識;下面一個“漏斗”是開發隊伍,責任是把產品做出來,創造更多商業價值;連接兩個漏斗的中間結合部就是“拉瓦爾噴管”,作用就是通過加速方式使得研發超前變現。
“立足于這個研發體系上,我們不僅僅要在5G上引領世界,更重要的是,我們是要在一個扇形面上引領世界。”任正非如是說。
正是在華為這樣的領軍企業引領下,我國在5G時代已然站在了世界的前列。截至2021年年底,我國累計建成并開通5G基站超過142.5萬個,建成全球最大5G網,我國5G基站數量占全球60%以上。目前,5G網絡已覆蓋全國所有地級市和所有縣城城區以及87%的鄉鎮鎮區,覆蓋面在全球領先。5G覆蓋的終端數接近5億,占全球比重接近80%。據工信部透露,今年的目標是要新建5G基站60萬個以上,使基站總數今年年底達到200萬個。而在“十四五”期間以及更長時期,建設高速泛在、天地一體、云網融合、智能綠色、安全可控的綜合性數字信息基礎設施,仍將有巨大的增長空間,將提升現有產業水平并催生新的規模化高技術產業。
業界專家羅清啟曾一針見血地指出,目前全球圍繞5G展開的爭奪,不是簡單的拘泥于芯片、軟件以及眾多通信裝備等通信產業內的爭奪,而是圍繞生成下一代社會數字形態的時間窗口的爭奪。從這個角度不難理解華為的“抬頭看”,只有科技向上才能點亮充滿無限想象的未來。(吳蔚)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