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已有17家上市公司因觸及面值退市、財務退市指標被強制退市!?
2020年是退市新規執行的首個會計年度。根據新規,上市公司連續兩年觸及財務類指標即終止上市,因此2021年半年報也是觀測上市公司退市風險的關鍵窗口。中證君注意到,以半年報數據前瞻,截至2021年末,在41家滬市*ST公司中,有23家可能觸及凈資產為負、“凈利潤+營業收入組合”的財務退市指標。?
23家*ST公司半年報預警退市風險?
當前,滬市風險警示板共有77家公司,其中,存在退市風險的*ST公司有41家。?
按照退市新規,因財務指標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的公司,第二年如再次觸及凈資產為負、凈利潤和營業收入的組合指標或審計意見類型任一指標,其股票將直接終止上市。中證君統計2021年半年報發現,41家*ST公司中,有23家可能觸及凈資產為負、“凈利潤+營業收入組合”的財務退市指標。
具體來看,14家*ST公司上半年營業收入不足5000萬元且凈利潤扣非前后孰低為負,按照這個金額估計,全年很可能收入不足1億元且凈利潤扣非前后孰低為負。在14家可能觸及財務退市指標的公司中,*ST中新上半年營業收入僅有12萬元,*ST中房不足17萬元。此外,還有*ST昌魚、*ST廈華、*ST明科、*ST海創、*ST游久的營業收入都不足1000萬元。
凈資產為負方面,截至上半年末,41家滬市*ST公司中有11家公司凈資產為負,其中,*ST天成、*ST中新兩家公司同時觸及上述兩個標準。在11家凈資產為負的*ST公司中,*ST海航、*ST康美、*ST松江、*ST易見、*ST中新、*ST大唐、*ST實達等7家公司的凈資產甚至低于-10億元。?
回顧上述23家公司近年的經營狀況,無一不是早已失去了市場競爭力,收入規模小,扣非凈利潤連續為負,多年來通過外部輸血、出售資產等盈余管理手段“保殼”,基本都是明顯缺乏持續經營能力的殼公司。?
除財務數據外,投資者還需要重點關注審計意見類型。中證君注意到,*ST中新、*ST明科、*ST康美、*ST濟堂、*ST澄星、*ST海航、*ST廣珠、*ST西水、*ST基礎、*ST天成、*ST易見等11家公司的2020年年報被出具無法表示意見。根據現行規則,若形成無法表示意見的情形未消除,2021年年報繼續被出具否定意見、無法表示意見,甚至是保留意見,都會直接面臨退市摘牌。?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已取消暫停上市和恢復上市的環節,退市節奏加快,上述公司若觸及退市情形,在2021年年報披露后將直接面臨退市摘牌。?
緊盯ST板塊炒作?
今年以來,滬深兩市ST板塊(包括ST和*ST)股價漲幅較大,其中少數公司經營未有改善,但股價卻出現連續上漲現象,炒作跡象明顯,引發市場關注。?
例如*ST天成,公司股票自5月下旬開始,股價毫無征兆地連續漲停。隨后,公司多次發布風險提示,并申請停牌核查,稱不存在應披露未披露的重大信息,不存在酒類資產的資本運作,而且明確說公司目前處于立案調查期間,不能進行發行股份購買資產等重大資產重組事項。?
在此情形下,公司股價仍大起大落。市場人士直言,其已經淪為投機客炒作的工具。今年6月以來,截至8月31日,公司已經申請停牌核查4次。?
退市風險警示公司股價的非理性上漲,嚴重擾亂資本市場秩序,既不利于市場價格發現,也不利于市場生態出清。針對半年報情況,上交所已對多家公司下發問詢函。?
如*ST新億,存在部分董事無法確認公司2021年度半年報內容真實性、準確性的情況,同時報告期內公司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大幅上漲,其中公司全資子公司億翔源在成立不足20天內即實現超8000萬元收入的合理性受到上交所特別關注,相關收入可能需要予以扣除。又如*ST中新,自公司發布預重整公告以來,股價連續漲停,但公司半年報不容樂觀,僅實現營業收入12萬元,扣非凈利潤-2.06億元,歸母凈資產-21.45億元,上交所要求公司充分提示退市風險。?
不斷加強退市監管?
在把好“入口關”的同時,也需要暢通“出口關”,這樣資本市場才能形成良好的循環。?
今年上半年,已有17家上市公司因觸及面值退市、財務退市指標被強制退市,6家上市公司通過出清式資產置換、主動退市等方式退出。?
9月3日,證監會上市部副主任郭瑞明在第四屆中小投資者服務論壇上表示,要加強退市監管。包括嚴格執行退市新規,推動退市制度改革方案落地實施,加快出清無主業、無經營的“僵尸公司、空殼公司”,嚴厲打擊違法“保殼”行為,支持投資者依法維權,確保“退得穩、退得下”。?
應退盡退,對涉嫌規避退市新規的公司果斷采取監管措施,有力維護退市制度的嚴肅性和權威性已成為趨勢。中證君注意到,對于個別公司突擊構造收入規避退市的情形,交易所也是嚴格執行退市監管,嚴厲打擊。比如,*ST環球去年第四季度海外營收大幅增長,與行業趨勢不符,且收入主要來自單一客戶;*ST南化2020年實現營收7.28億元,表面上并不觸及財務類退市指標,但商業實質嚴重存疑。上交所對以上公司依法問詢,依規扣除,這些公司都因觸及財務類組合指標,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
業內人士表示,強監管背景下,上市公司只有切實增強主營業務,提升持續經營能力,才能避免被清退。同時,投資者也要注意“炒小炒差”的風險,火中取栗要不得!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