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前,一群人響應祖國的號召,與天斗、與地斗,把荒漠變綠洲;50年后,又一群人二次創業,靠科技把小沙棘變成鄉親們脫貧致富的“金豆豆”。深秋時節,記者一行人來到河北省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以下簡稱“圍場”),探尋當地人是如何通過“生態+經濟”模式,讓小沙棘“落地成金”、為廣大農戶蹚出致富新路子的。
與塞罕壩相鄰,在位于圍場后溝牧場林業所的“大果沙棘基地”,記者發現,一串串紅彤彤的沙棘果掛滿枝頭,粒粒清亮,顆顆飽滿。“這紅果叫圍新1號,是新品種。你再看這小顆的,這是萌生的第三年,我連根摘掉,它會接著萌生,明年就可以結果了!”承德宇航人高山植物應用技術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劉春海邊走邊向記者介紹他的“寶貝”沙棘。
沙棘既是防治荒漠化的生態奇兵,又是深藏千億價值的綠色金礦。沙棘固氮能力很強,具有培肥地力、改良土壤的作用。因其果實中維生素C含量高,沙棘素有“維生素C之王”的美稱。
“公司產品原料全部來源于本地的荒山、坡地等農業生產基礎條件差的地區,我們采用‘公司+基地(鄉村政府)+農戶’的運行方式,與當地農民建立了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劉春海表示,前四年公司每年支付老百姓地租50-500元不等,到了第五年以后,企業就不再支付地租,由老百姓自行采摘沙棘果,企業按市場價收購,每公斤7-8元,老百姓就會獲得五六千元的收入。
劉春海十分注重技術進步和科技創新。公司建立了新產品研發、新技術應用、質量檢測工程技術中心,全面負責新產品的研發及工藝技術的優化管理工作。近幾年公司科技費用的投入均占企業年銷售額的6%-10%。
對此,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董仁才向記者表示,圍場的沙棘種植比較有特色,從新品種的選育到高附加值的提取,都有一定的優勢。“他們把沙棘生態功能發揮到了極致,一個是保水固土的能力,同時提高了碳匯的能力,再則是沙棘林和沙棘果的欣賞價值發揮出來了。這些生態產品內涵的提高和企業新模式的構建,也為當地老百姓二次創業提供了機遇。”董仁才解釋。
在圍場,劉春海和他的公司只是一個“縮影”。據記者了解,經過多年實踐,該縣將自主研發培育的“無性高油中型果沙棘”確定為優質品種大面積推廣種植,自2013年開始大量培育沙棘苗木,年產沙棘苗木120萬株。
“截至目前,全縣沙棘種植總面積達到60萬畝,年產采摘沙棘原果6萬噸,年可采摘沙棘果產值4.8億元。”圍場相關工作人員說。(記者 鐘源 河北圍場報道)
?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