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各地在推進復墾復耕過程中出現一些亂象,如“水泥地上種紅薯”“劈開山頭造梯田”“魚塘被填造地”等,受到輿論關注。推進土地復墾復耕的目的在于,通過整治措施,使因生產建設活動和自然災害損毀的土地恢復到可供利用狀態,遏制和防止耕地“非農化”“非糧化”,確保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
之所以出現上述亂象,與某些地方政府長期政績觀扭曲,企圖通過弄虛作假應付上級執法部門督查脫不開干系。背后反映出部分地方政府并未真正意識到守住耕地紅線、維護糧食安全的重要性。
2021年,我國糧食生產再獲豐收,產量創歷史新高,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繼續向好。但從中長期看,我國糧食供求仍將處于一種緊平衡態勢。當前,國際形勢嚴峻復雜,地緣沖突導致的糧食緊張問題已經嚴重影響一些國家的基本民生。因此,只有穩住國內糧食生產供給基本盤,才能確保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確保飯碗主要裝中國糧。
“萬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糧。”我國耕地資源稀缺,人多地少,供給不足。加大耕地保護力度、提高耕地質量、挖掘潛力增加耕地,是實行“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的前提和基礎。
雖然近年來我國耕地保護建設力度不斷加大,保護體制和機制進一步健全強化,但保護耕地仍面臨挑戰。耕地面積減少有多種原因:工業化、城鎮化步伐加快,導致工業用地、城市建設用地需求強勁;大量農民進城務工,農村人口數量減少,造成部分耕地出現撂荒拋荒現象;此外,由于種糧收入偏低,農民種糧積極性有所下降,耕地“非農化”“非糧化”問題時有發生。
18億畝耕地紅線是確保14億人口飯碗的最基本保障,必須把加強耕地保護建設擺在極為重要的地位,決不能弄虛作假。
首先,要認真落實“長牙齒”的耕地保護硬措施。分類明確耕地用途,嚴格按用途使用耕地,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有效防止耕地“非糧化”。繼續實施“占優補優、占多少補多少”的耕地補償制度。其次,切實加大耕地執法監督力度。嚴厲查處違法違規占用耕地從事非農建設,依法加大對亂占濫用耕地行為的處置打擊力度。再次,加強法律層面頂層設計,將耕地數量、質量與生態紅線納入相關法律。最后,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有效提高種糧效益。只有提高各類農業經營主體種糧效益,才能真正穩定糧食生產。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