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智改數轉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山東把握數字經濟發展機遇
制造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近年來,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傳統制造業深度融合,我國制造業的數字化和智能化水平不斷提升。作為傳統制造業大省,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是山東的“必答題”。
山東將制造業數字化提標行動作為產業數字化“八大行動”之首,實數融合發展不斷取得新突破,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先發優勢全面拓展。今年1月至8月,全省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2%,高于全國2.4個百分點。2023年,全省數字經濟總量升至4.3萬億元,占GDP比重超過47%,核心產業增加值占比達8.6%;全省規上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覆蓋率達到87.3%;“兩化”融合發展水平達67.5%,產業數字化指數、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指數均居國內前列。
傳統行業更智慧
在煙臺龍口市三元鋁材有限公司,一臺臺自動化智能設備高效運轉,工作人員只需操作幾個按鍵,產線便根據訂單情況進行生產,產品合格率提升至98.5%。
“在生產、銷售、庫存等環節,我們通過搭建智慧平臺構建信息化生產管理體系,顛覆了行業傳統產銷模式,對生產過程實時監控并進行數據分析,實現上下游數據共享,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降低了制造成本。”該公司總經理杜文斌說。
三元鋁材是一家專業從事食品包裝鋁材表面處理的生產企業,由于多品種、小批量、多變化的制造方式,急需涵蓋整個生產過程的管控平臺來管理業務。去年10月,在龍口市政策支持下,三元鋁材“牽手”華為(煙臺)工業互聯網創新中心,引進先進的制造執行系統,有效整合了生產要素,建立了一個覆蓋生產全過程的管控平臺,通過電子工單流轉管控,提升了生產過程的可視化和可追溯性,實現了從原材料投入到產品交付制造過程的信息化管理。
龍口市天工機械配件有限公司是生產剎車盤的企業,其生產的汽車制動產品型號超過2000多個品種,年產量達300多萬件,遠銷多個國家和地區。隨著業務發展和市場變化,天工機械面臨著新問題:汽車廠商對配件品質要求升級,剎車盤每日產量約為10000片,傳統目測質檢完全依賴人的經驗,不良品率維持在5%至10%,而且容易形成崗位疲勞。
對此,天工機械與華為(煙臺)工業互聯網創新中心展開合作,在華為云領先的AI模型推理、訓練服務,以及ISV伙伴工業成像、質檢系統能力支持下,成功打造集“云—邊—端”于一體的剎車盤視覺檢測系統方案——由生產線上的攝像頭與采集卡進行圖像采集,由工控機和視覺控制柜進行圖片處理與質檢操作,由華為云工業視覺開發平臺進行模型部署、學習訓練,三者融合實現質檢流程的自動化與精準化跨越,相當于為產線安裝了“火眼金睛”,每年減少20萬元的管理成本與質檢投入。
去年以來,龍口市設立5000萬元工業互聯網產業扶持基金,依托華為(煙臺)工業互聯網平臺,基于工業物聯、工業智能、工業應用體系架構,推動企業加快從“傳統制造”向“智能制造”轉型步伐。
近年來,山東爭取省級資金近10億元用于支持數字化轉型,按照“行業出題、平臺答題”思路,聚焦行業痛點和共性技術應用,引導數字化轉型服務商與需求企業共同打造模式創新、成效顯著、易復制推廣的典型場景,最高給予100萬元資金獎補。
電線電纜會說話
“只要掃描電纜產品合格證上的二維碼,手機界面就會顯示產品的原材料供貨商家、生產人員、生產日期等信息。”在聊城市陽谷縣日輝電纜集團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公司負責人許璞說。會“自報家門”的電纜,奧秘就在于物聯網Ecode(物聯網編碼)標識質量追溯體系。在該公司的控制中心,一塊巨大的屏幕實時更新著各項生產數據。
光纖線纜產業是陽谷縣的傳統優勢產業,年產值達100億元。然而,以往由于當地電纜行業沒有與可追溯系統聯網,讓一些造假企業有了可乘之機,數字化轉型迫在眉睫。陽谷縣工業和信息化局二級主任科員李學軍介紹,今年,該縣兩家電纜企業成為山東率先通過物聯網建立質量追溯體系的電纜企業,實現了光纖線纜的“電子身份證”管理,顯著提升了產品認可度,為全縣電線電纜企業推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可追溯提供了參考。
在漢河(陽谷)電纜有限公司的5G數字化應用車間,傳送帶上的產品被輸送到匯流分揀口,不同區域、不同設備之間協同配合,流暢高效。“我們運用數字技術,能夠對車間內各個設備進行一對一實時監控。坐在屏幕前,工作人員便可以知道整個車間的生產情況。”公司副總經理馬革勝說,公司先后投入3800萬元,引入遠程監造系統、SAP信息系統,利用5G技術,進行數字化車間及智能工廠數字化改造。新設備通過互聯網5G技術實現用戶、生產廠家、第三方服務機構“設備互聯、數據互通、系統共享”,實現生產方式數字化、自動化、智能化轉型,增強了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陽谷縣市場監管局黨組書記、局長馬德軍告訴記者,近年來,陽谷縣搶抓數字經濟發展機遇,聚焦新興產業發展,以5G基礎建設、“兩化”融合、企業平臺建設、工業互聯網推進為抓手,聚力數字產業化發展和產業數字化轉型,推進企業數字化轉型。
今年以來,山東還率先開展診斷建檔工作,面向規上工業企業開展數字化轉型水平評估,已建立企業基本檔案1.6萬份,聚焦未實施轉型及處于轉型關鍵期的企業建立“一企一檔”“一項一檔”精準檔案3000余份,精準服務推動企業轉型。圍繞11條重點產業鏈,采取省市縣三級聯動、“線上+線下”結合模式,幫助企業增強“轉”的意愿、明晰“轉”的路徑。
小鋼球越滾越大
走進位于泰安市寧陽縣鋼球園區的辰信軸承科技(山東)有限公司鋼球智能生產車間,一臺臺整齊排列的數控高速冷鐓機高速運轉,一個個鋼球坯料在模具中成型。“我們新上的PLC數控系統高速冷鐓機,出球速度每分鐘可達到600粒至800粒,是普通冷鍛機出球速度的3倍以上,降低了人工成本,提升了產品穩定性,球坯可節材5%至8%,鋼球成品率可提升5%以上。”該公司項目負責人蘇靜說。
安裝在冷鐓設備上的各類傳感器,如同“火眼金睛”,實時采集壓力、溫度、振動等關鍵數據。這些數據同步傳輸到控制系統,讓管理人員實時把控生產節奏。此外,“火眼金睛”的激光測量及視覺技術,對冷鐓后的鋼球尺寸進行精確檢測,既能確保鋼球的直徑、圓度等參數都符合標準,也能快速識別裂紋、劃痕、凹坑等鋼球表面的缺陷問題。
鋼球是機械運轉的“關節”,在制造業中發揮著關鍵作用。作為“中國鋼球之鄉”,寧陽鋼球產業起步于上世紀80年代,年產各類鋼球產能約占全國的65%,2021年被認定為“山東省特色產業集群”。
近年來,寧陽投資26億元建設辰信基礎零部件綠色智能智造示范項目,整合周邊及縣內320余家鋼球生產企業,帶動縣域鋼球產業整體向高端化、數字化、集群化邁進。今年5月,寧陽與中信云網合作上線“云聯鋼球”數字經濟總部項目,為鋼球企業打造專屬的“工業淘寶”。截至目前,已入駐企業50家、金融機構12家,完成交易4000余萬元,企業采購成本平均下降約9%。
寧陽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高端裝備制造產業鏈(鋼球產業)專班鏈長許軍說,寧陽注重產業協同,建設鋼球智能制造示范園區,加速向數字化、智能化轉型。今年上半年,寧陽鋼球產業實現產值30億元,同比增長11.1%;鋼球產量37萬噸,同比增長15.2%。
據悉,山東每年推動10個產業集群開展數字化轉型,建成集成互聯、協同高效的數字經濟園區168家,累計培育“產業大腦”64個、國家級工業互聯網園區6個,省級特色產業集群上云用云比例超過56%。濰坊、青島入選制造業新型技術改造試點城市;濟南、青島、煙臺、濟寧入選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試點城市。
(記者 王金虎)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