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日前,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對《關于將特醫食品統一收費編碼和加強特醫食品監管推進特醫食品臨床應用的建議》的一則答復引發了關注。有業內人士分析認為,這一答復釋放出三個信號:特醫食品產品注冊量增加了、監管更嚴格了、科普宣傳力度更大了。
據預測,到2027年全球特醫食品市場規模將突破千億元大關。與此同時,我國特醫食品市場增長迅速,近年來復合增長率高達30%,已成為大健康領域的產業“藍海”。圍繞特醫食品產業的市場、消費以及監管等話題,《經濟參考報》從本周起推出“特醫食品系列報道”,敬請關注。
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簡稱“特醫食品”)是指為滿足進食受限、消化吸收障礙、代謝紊亂或者特定疾病狀態人群對營養素或者膳食的特殊需要,專門加工配制而成的配方食品。
《經濟參考報》記者近期調研了解到,我國特醫食品產業發展起步晚,但市場需求巨大,產業增長迅速。近年來,隨著特醫食品法規標準的日漸成熟和行業不斷發展,國內企業在進口特醫產品銷售總額仍占據優勢地位的競爭格局下,從探索受眾的營養需求、產品配方、口味、質感、形態和品類上發力,從最初的學習模仿逐漸轉為主動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勇闖全球千億級產業藍海。
國內外市場需求巨大
記者從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官網獲悉,截至2023年5月5日,共批準48家企業注冊115個特醫食品。接受采訪的多位業內人士表示,我國特醫食品的市場需求遠未滿足。產品數量與健康需求不匹配、營養治療率較低等現狀將為特醫食品行業發展創造出巨大的市場需求。據此前媒體報道,我國至少還有70%的特醫食品需求未得到滿足。
數據顯示,我國特醫食品產業正處在上升期,每年市場規模達百億元。但是,這一市場規模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存在較大差距。在美國,有65%的營養不良患者在使用特醫食品,英國有27%,而中國大陸不到5%。
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14年至2022年全球特醫食品市場規模從583.0億元上升到896.4億元;預計2027年將突破千億元大關,達1110.6億元。
澳優乳業是國內第一批走向世界的國際化乳企之一,聚焦乳制品及營養健康產品領域發展,在全球范圍內從事高端乳品及營養食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澳優中國區副總裁劉學聰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特醫食品行業正處于快速發展時期,從市場看,中國特醫食品未來必將擁有較大的市場發展機遇和空間。數據顯示,從2014年至2020年,全球特醫食品市場規模年均增速為5.6%左右。我國特醫食品行業規模從2016年的25.9億元增至2021年的100.1億元,擴大到約4倍。
另據艾媒咨詢預測,疫情后,國內居民對能夠提高免疫力的食品和功能性食品需求增大,未來在人口老齡化、下游需求不斷增加以及醫院營養科建設提升等因素的驅動下,特醫食品的市場規模還將持續保持增長。
京東健康是國內特醫食品品類最全的線上零售渠道,目前有59款特醫食品可以在線購買,包括32款針對1歲以下兒童的特殊醫學用途嬰兒配方食品以及27款供1歲以上人群食用的特醫食品。數據顯示,京東健康2022年特醫食品的成交額比上一年增長超過100%。2022年,為孩子購買特醫食品的用戶占比最高達70%以上。2022年12月第一波新冠感染高峰期過后,消費者對于營養補充、增強抵抗力的需求更為明顯。2023年1月,針對成人的特醫食品成交額同比增長超過60%。在剛過去的“6·18年中購物節”,特醫食品成交額同比增長172%。
雀巢營養品相關負責人向記者表示,總體來說,中國特醫食品仍處于起步階段,未來增長潛力巨大。具體到0至12月齡嬰兒特醫食品,目前只占整個嬰幼兒配方奶粉銷售額的5%至6%左右,有進一步增長的空間。
從學習模仿到主動提升科技創新
據了解,在上述獲批注冊的115個特醫食品中,包括境內35家企業85個產品、境外13家企業30個產品。國外生產企業主要有雀巢、雅培、紐迪希亞、美贊臣、每日乳業等。
截至記者發稿,國內生產企業獲批產品數量居前的企業為吉林麥孚營養科技有限公司(9個產品)、蘇州恒瑞健康科技有限公司(5個產品);進口生產企業獲批產品數量居前的企業為雀巢(12個產品)、雅培(8個產品)、紐迪希亞(6個產品)。
中國營養保健食品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特醫食品在國外已經有幾十年的使用歷史,產品成熟且種類豐富,國內則起步較晚。因此,相較一些跨國公司來說,國內企業可能不占有技術和經驗方面的優勢。但隨著法規標準的成熟和行業不斷發展,國內企業從探索受眾的營養需求、產品配方、口味、質感、形態和品類上發力,從最初研發的學習模仿階段開始主動建立研發技術壁壘。
上述負責人還介紹說,在產學研方面,目前包括江南大學、魯東大學在內的很多高校或科研院所都成立了相關的特殊食品技術創新中心或特醫食品研究院,致力于發揮其基礎性、應用性的研究優勢,形成產學研協同的創新模式,圍繞液態制劑、產品配方、檢測技術、臨床應用等方面的核心問題和關鍵技術開展聯合攻關,力爭打破國外的技術壁壘,促進人才、信息、技術等創新要素的聚集融合,全面提升特醫食品的科技創新能力。
優勝劣汰將成為市場風向標
我國特醫食品市場規模增長迅速。據艾媒網測算,2020年中國特醫食品市場規模約77億元,占全球特醫食品市場規模的比重不到5%,但2016年至2020年復合增速高達31%。
市場的潛力引發眾多企業布局。據了解,大型食品企業是特醫食品行業的主要參與者。近年來,不少藥企也開始嘗試進入特醫食品領域。醫藥行業知名數字化服務公司賽柏藍研究發現,制藥企業通常通過設立子公司、與大型食品企業合資設立特醫食品公司的方式進入特醫食品領域。例如,恒瑞醫藥設立恒瑞健康子公司布局特醫食品,此外還有四環藥業、海正藥業、華氏醫藥等企業通過類似方式進入特醫食品領域。
不過,有專家向記者表示,由于起步晚、社會認知度不高等原因,國產特醫食品所占的銷售份額與外資特醫食品相比,仍然有較大差距。據相關機構不完全統計,2019年進口特醫產品銷售總額與國產特醫產品銷售總額之比約為5∶1。
還有業內人士認為,特醫食品企業需要探索出比較成熟的商業模式。目前,外資品牌在醫院內市場滲透較深,有很強的資源和渠道優勢。因此,本土企業可以發力院外市場,創新商業模式。此外,外資品牌主要在做一線市場,因此,未來三四線城市,以及一些縣級醫院等下沉市場會有不錯的發展機會。隨著人們對營養日益重視,在院外市場或是下沉市場,會有企業創新出成熟的商業模式,整個特醫食品行業也將迎來發展的拐點。
中國營養保健食品協會相關負責人向《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就目前行業情況以及市場分析來看,特醫食品作為能夠幫助實現《“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和《國民營養計劃2017-2030》中營養相關目標的針對特殊人群的產品,未來會在我國取得長足發展,市場也將更加規范和完善。具備強研發能力、強資本以及強渠道支撐的企業將矗立于行業,不合規、想打“擦邊球”的企業將會被淘汰。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