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由中交疏浚集團和中國疏浚協會舉辦的第七屆國際疏浚(海工)技術發展大會在上海隆重召開。中國疏浚協會自成立至今逐步發展壯大,已經成立了包括生態環保、海洋工程和信息化技術等10個專委會,會員單位擴大到320家,國際影響力不斷擴大。在搭建國內外技術交流平臺,推動行業裝備更新、技術成果推廣、工藝優化和人才培養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并引領了疏浚技術裝備的發展。
中國富碳農業首席科學家、歐盟創新中心碳中和綠色發展首席專家、中國質量檢驗協會碳中和綠色發展專業委員會會長袁東來應邀在此次會議中做了題為《“碳”索未來——踐行新質生產力海洋碳匯生態位》的專題報告。他指出,“富碳農業碳匯”就是指通過農業生產活動促進陸地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海洋生態系統水生生物吸收水體中的CO2,并把這些碳移出大氣和水體的過程和機制。這個過程和機制,實際上提高了植物、水體吸收大氣中CO2的能力。因此,可以把能夠充分發揮碳匯功能、具有直接或間接降低大氣CO2濃度效果的農業生產活動泛稱為“富碳農業碳匯”。研究表明,約占地球表面積7/10的海洋,每年可吸收地球上使用化石燃料所產生CO2總量的35%,海洋已經成為地球上最重要的“碳匯”集聚地。
袁東來強調,社會的命脈是經濟,自然生態的命脈則是碳。地球之所以被稱為碳星球,是因為地球所有的生命體中,碳是基礎元素,碳是生命之本。自然萬物的生長和繁衍,實際上是碳循環的不同表現形式。農業,是人類生存的根本,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匯”生態系統。農業不僅為人類提供必需的生存、生活發展資料,而且提供生態環境,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并可持續的“發展規律”,農業物質循環的主要內涵是碳循環。要實現碳中和海洋碳匯和漁業碳匯功效是重要抓手。海洋在調節全球氣候的變化,特別是吸收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方面有巨大作用。據測算,人類活動每年向大氣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總量達55億噸,其中約20億噸被海洋所吸收,陸地生態系統僅吸收7億噸左右。通過增加海洋碳匯能力,發展海洋碳匯技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全球氣候變化的演進,有利于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也有利于推動全球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袁東來最后在報告中指出,富碳農業領域新質生產力是生產要素組合從傳統種養業向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躍升的農業生產力質態。富碳農業新質生產力在中國及世界工農業發展中,第一次提出了對“碳”的全新認識,解決了人類對“碳”的認知“盲點”和“斷點”,即利用農業碳匯功能和海洋碳匯功能的生態位來消納碳實現工業排碳與農業固碳良性循環的全新經濟發展模式。
中交疏浚是世界第一大疏浚公司,資產規模近1500億元,旗下擁有國家級技術研究中心,擁有“天鯨號”、“天鯤號”、“浚洋1”等國之重器在內的疏浚船舶100余艘,希望在碳中和海洋生態系統領域中做出重要的貢獻,并通過制定標準,引領世界。 (金玉)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