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是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關于推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發布以來,兩業融合步伐不斷加快。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一批重大產業創新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本期特邀專家圍繞相關問題進行研討。
產業協同耦合增強核心競爭力
推動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兩業融合將帶來怎樣的發展機遇?
鄧洲(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工業發展研究室主任):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是在技術進步、市場開放、制度創新的驅動下,通過技術牽引、產業聯動、鏈條延伸等途徑,推動產業交叉滲透,培育形成新業態新模式,促進制造業和服務業協同耦合。推動兩業融合是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
兩業融合在增強制造業價值創造能力的同時,有效推動服務業結構高級化。一方面,研發、設計、專業管理等服務能夠為制造業發展提供新的動力和增長點,以抵消傳統要素成本上升壓力,繼續教育、金融租賃、工業地產等服務業也有助于優化勞動力、土地要素結構,以滿足人力資源和土地集約水平提高的需求。特別是在數字賦能驅動下,先進的數字服務手段將幫助制造業企業有效降低成本。例如,聯想武漢產業基地通過場內物聯系統適時監控關鍵環節排放情況以減少能源浪費,使分布式光伏系統與訂單相結合的智能排產系統最大限度使用清潔能源,成為國內ICT(信息與通信技術)行業首個獲“零碳工廠”認證的企業,每年減少碳排放約1.5萬噸、節省用電42萬千瓦時。
另一方面,兩業融合為中高端服務業發展提供了巨大市場,由制造業剝離出來的服務環節和項目能夠為服務業企業提供智力和資金支持,其成熟的人才培養體系將帶動服務業人力資源提升。美、日、韓等國通過維持制造業在全球市場中的競爭力,為本國高端服務業開拓國際市場提供了機遇。近年來,我國服務業規模日益壯大,占國民經濟的比重較高,但勞動密集型、低技術含量和低盈利能力等服務業占比過高。兩業融合將推動制造業先進要素向服務業流動,形成對高端服務業的需求,從而推動其結構不斷優化。
兩業融合將改變我國參與國際產業分工的方式,推動高質量對外開放。具體來看,通過改變傳統依靠低要素成本參與國際分工的模式,緩解要素成本上漲給制造業帶來的影響,國內中高端生產性服務業可借助制造業已形成的技術鏈、供應鏈、銷售鏈網絡參與國際分工,深度融合的同時進一步提升我國優勢制造業和新興服務業國際分工地位。近年來,我國金融、法律、人力資源管理等相關服務業發展水平快速提升,為制造業企業海外經營提供了幫助,一些發達地區的制造業與服務業攜手“走出去”,在提高企業跨國經營能力和水平的同時,擴大了中國品牌、中國標準在國際市場的影響力。
兩業融合有助于培育新的市場。在技術進步的推動下,制造業不斷涌現出新模式,而這些模式的實現有賴于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滿足消費者高度個性化的需求,不僅需要制造業通過柔性化改造實現低成本、大規模制造,還需通過服務業獲取用戶需求。隨著我國居民人均收入逐年提高,國內市場成為制造業新的增長點,而其發展所需的渠道建設、誠信建設、知識產權保護等,需要相關服務業同步發展提供支撐。
從制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歷史看,新的融合模式總是在代表當時技術、市場發展方向的制造業和服務業部門之間出現。就目前來看,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將成為融合創新實踐的觸發點。我國制造業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約30%,技術水平不斷提高。把握當前數字化、融合化、場景化的技術變革趨勢,國內工程機械領軍企業針對產品使用的痛點和難點,通過建立數字化工程機械服務體系,為用戶提供遠程運維、監控服務,幫助其更好進行產品升級并制定科學生產計劃,不僅實現產品全生命周期的增值,還形成了可觀的工程機械大數據。支持高端裝備制造、電子信息制造、新能源裝備、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等先進制造業與軟件和信息服務業、金融業、科技服務業等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將推動在傳統產業分類邊界形成新的產業和業態。發展新興產業,要構建涵蓋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的產業體系,而不僅僅局限于單一制造業或服務業部門的發展,因此,在制定相關產業規劃和計劃時,需將制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作為重點方向。
探索跨行業融合發展路徑
我國制造業門類齊全,服務業業態眾多,目前在哪些重點行業領域實現了兩業融合?
王云平(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產業結構與產業政策研究室主任):制造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我國擁有制造業產業門類齊全的優勢,2023年制造業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約30%,連續14年居全球首位,正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邁進。同時,我國是服務業大國,服務業業態日益豐富,多層次、多元化的制造和服務體系為深入推進兩業融合創造了條件。《關于推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發布以來,兩業融合步伐不斷加快,各重點行業領域探索融合發展路徑,取得積極成效。
消費品工業與服務業深度融合發展。家居行業探索定制化服務融合發展。定制化最大的難點在于既要滿足個性化需求,又要實現大規模柔性化生產。依托云計算、大數據、計算機輔助、虛擬現實等技術,通過信息化、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手段,家居行業打通方案設計、訂單受理、智能排產、分區倉儲、按需發貨等全鏈條各環節,實現了個性化定制和大規模生產兼備,索菲亞、兔寶寶、尚品宅配等定制化企業成為家居跨行業融合發展的代表。消費電子行業探索“平臺+生態化服務”融合發展。行業加快推進生態鏈建設,以小米為代表的平臺型企業借助自身市場影響力、供應鏈管控能力,創建集中采購平臺,為生態鏈各環節企業提供銷售服務并共享供應鏈資源,滿足這些企業對產品、生產物料的需求。智能終端推進“鏈主主導”融合發展。例如,華為發揮技術優勢,通過產業鏈上下游合作、鴻蒙系統賦能、行業解決方案賦智等多維度帶動,激發融合發展活力。
裝備制造業和服務業融合水平不斷提升,大型裝備制造企業向系統集成和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轉型成為融合發展新路徑。以陜鼓集團為例,該企業以分布式能源系統解決方案為圓心,構建了設備、EPC、服務、運營、供應鏈、智能化和金融七大增值服務。工業服務方面,依托物聯網、數字孿生和智能分析技術,向全球用戶提供高端裝備的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旋轉機械過程監測及故障遠程在線智能診斷、透平設備綠色智能再制造、透平設備專用潤滑油和全托式運維管理及長協等服務。同時,建立工業服務支持中心,通過產品、過程、服務智能化,向客戶提供全方位服務。
制造業、服務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近年來,我國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成效顯著:工業互聯網應用范圍實現工業大類全覆蓋,建成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近萬家;全國5G+工業互聯網項目數超8000個,形成協同研發設計、遠程設備操控、無人智能巡檢等20個典型場景,重點工業互聯網平臺工業設備連接數近9000萬臺(套);截至2023年11月,已建成5G行業虛擬專網超2萬個,標識解析體系上線二級節點325個。裝備制造、原材料、電子信息、消費品等重點行業通過工業互聯網構建高效開放的研發體系、制造模式與服務形態,打造敏捷化、柔性化的生產組織方式,試點示范企業產品研發周期平均縮短約20%,工業互聯網賦能、賦值、賦智作用不斷顯現。同時,裝備制造、工程機械等重點行業數字化轉型扎實推進,部分行業龍頭企業數字化程度處于國際領先水平。
汽車制造和服務全鏈條體系不斷完善,汽車由傳統出行工具向智能移動空間升級。近年來,我國車聯網技術、電動化技術快速發展,推動汽車制造業智能化升級。從生產端看,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與汽車產業加速融合創新,整車產品智能化、網聯化水平不斷提升,智能駕駛、智能座艙功能升級,多家國內汽車品牌相繼推出具有智能網聯功能的車型。從應用端看,汽車產業智能化趨勢明顯,具備組合駕駛輔助功能的乘用車新車銷量占比已超40%,時空融合、大模型等新技術被引入自動駕駛,L3級以上高度自動駕駛技術逐漸在城市出租車、干線物流、末端配送等特定場景和限定區域開展應用,武漢、重慶、上海、北京等地已啟動全無人自動駕駛商業運營。
現代物流和制造業高效融合,大型物流企業為制造企業量身定做供應鏈管理庫存、線邊物流、供應鏈一體化服務等物流解決方案。例如,京東物流為制造企業建設現代化智能立體倉庫,依托高度匹配的軟硬件系統實現了庫內作業的全流程信息化管理和多場景多設備協同作業。智能立體倉庫滿足了離散型制造企業多品種小批量生產的需求,解決了其配套的生產物流服務難題。華興源創與京東物流合作,通過倉儲全環節智能升級,實現了工廠貨物出入庫效率提升60%、揀選效率提升100%、坪效提升200%。
跨界激活企業內生動力
企業作為融合發展的主體,有何好的經驗和做法?有哪些瓶頸待突破?
鄒一南【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教授】:推動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其中,作為市場經濟微觀主體的企業,是實現兩業融合的關鍵載體。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等技術不斷突破、融合滲透和廣泛應用,服務業與制造業之間界限日趨模糊,兩業融合發展呈現多樣化特征。
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兩業融合的重點領域。以廣汽集團為例,抓住廣州市獲國務院批復開展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的機遇,企業大力推進兩業融合,通過數字化技術賦能汽車智能制造,實現提速又提質。在廣汽埃安工廠總裝車間內,新能源汽車在經歷沖壓、焊裝、涂裝、總裝等一系列數字化、智能化生產工序后,通過質檢有序下線。與傳統汽車生產線不同的是,整條生產線幾乎不需要人工操作,依托全程數字化技術,座椅、輪胎都可以進行個性化定制,用戶可以在手機APP上選擇材料、顏色,深度參與設計、生產等多個環節。
位于吉林長春的中車長客股份公司堅持數字化轉型、綠色化提升兩條發展路徑,推進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該企業在軌道交通核心業務“服務+”方面,將自主研發的車輛性能及健康監測系統應用于香港地鐵不同車型,實現了服務智能化、運行自動化、車輛關鍵系統及部件感知與診斷智能化。目前,企業正加快從傳統產品提供商向系統解決方案提供商轉變,積極培育新產業、新模式和新業態。
兩業融合使傳統產業煥發新的生機活力。服裝業是典型的傳統產業,通過與信息化技術深度融合,實現了華麗蛻變。浙江省杭州市臨平區藝尚小鎮的一家服裝企業,通過顯示屏獲得顧客畫像分析、工廠生產效率和進度、實時庫存、1500余家門店的服裝銷售情況等重要信息,在顧客試衣、購物過程中,企業通過大數據分析試穿率、成交率等信息,及時追單并有效降低庫存。以新款襯衫研發為例,利用大數據技術對30多種領子、50多種袖口進行智能拼接,過去需要7天制作的樣衣,現在只要2天。
家居業曾被認為是夕陽產業,在與現代服務業融合過程中,實現了向高端化、定制化轉型升級。在歐派AI工廠,全球訂單源源不斷傳送到“智能大腦”進行審圖,經智能秒級排序后,24小時內傳送到全國五大生產基地。憑借全流程協同、自動化與智能化的創新營銷和制造模式,從消費者下單到收貨最快一周左右就能實現。在廣州,一批定制家居企業創造了超千億元的產業規模。
兩業融合成為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不過,在融合發展過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問題。一是融合發展生態尚未形成。盡管一些行業龍頭、骨干企業在融合發展方面初見成效,但量大面廣的中小企業鮮有重大突破,裝備制造、家電等行業融合發展起步較早,其他行業則相對滯后。二是增值效應不強。部分企業已開展設計、采購、建造、系統集成等總承包業務,但提供優質、高效整體解決方案的能力還不強,存在核心技術缺乏、品牌影響力弱、服務增值帶來的營業收入占比不高等問題。三是自主創新程度不高。目前企業大多模仿既有融合發展模式,創新性和靈活性不夠,難以適應市場形勢變化。四是融合發展的要素瓶頸較為突出。企業實現制造業和服務業之間的“跨界”,需突破土地、人才、資金等生產要素供給瓶頸,各地尚未形成完善的制度體系,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業融合發展的難度。
對此,部分地區已開始進行改革探索。2023年,北京市發改委等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北京市推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到2025年,培育形成10家市級兩業融合示范園區、100家市級兩業融合試點企業”。明確了打造“十園百企”目標,對邁出兩業融合第一步的企業和產業園區進行支持,集中從用地、人才、資金等多方面優化兩業融合發展生態,激活內生動力。遼寧省出臺系列方案,對全省服務型制造工作進行總體部署,組織開展“服務型制造進千企”等活動,以及省級服務型制造示范認定,共認定省級服務型制造示范企業160戶、示范平臺79個。江蘇省南京市對推動兩業融合發展提出量化指標,到2025年,培育兩業融合發展示范企業80家左右、示范區域20個左右,爭取省級標桿引領典型15家左右,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做法,打造國內領先的兩業融合發展高地。 (來源:經濟日報)
相關稿件